独子家庭愁养老
再过一段时间,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紫荆社区居民乐慧娜的儿子就要结婚了。即将“升级”当婆婆,乐慧娜心里既高兴又有点担心。
乐慧娜的儿子,是这个家庭的独子,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北仑一家医院工作,收入比较稳定,对父母也很孝顺。“我未来的儿媳妇也是独生子女,工作不错,人也很好。”她说。
对乐慧娜而言,目前的一切,都是顺风顺水,让她很满意。“只怕将来生下的孩子要辛苦喽!”她心里担心的,只有一点:将来孙子或孙女怎么来应付这么多老人的养老问题呢?
乐慧娜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她给记者列了一张表格:未来儿媳妇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中,有一位已过世,还剩下3位,加上她本人的父母,儿媳妇一方共有5位老人需要照顾;她家这一边的情况,也一样,将来同样有5位老人需要照顾。
于是,在乐慧娜儿子结婚后,家庭结构表格将会是如此: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一辈,共有6位老人;之下的一层,有4位老人。“我儿子和儿媳妇需要照顾的,是10位老人。”
“我曾经照顾过病人,这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乐慧娜说,尤其是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女人通常力气小,帮老人翻个身,就要男人来帮助,一旦一个老人卧病,就意味着至少要两个人来服侍,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儿子儿媳妇又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老人,精力和体力根本没法承受;即使能承受,在经济上,是否能承受这么大的医疗和养老费用,也是个未知数。
“这些老人,都是儿子和儿媳妇的至亲,一旦有个病痛或者什么事情,照顾老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人数这么多……”说起未来,乐慧娜不禁皱起了眉头,“就怕到时候我这个做母亲的自己也老弱多病,不能分担,还增加负担。”
更让乐慧娜担心的,还有未来的孙子或孙女:“到他们这一代,更麻烦,如果和现在情况一样,他们要承担14位老人的养老或医疗问题。”
乐慧娜和丈夫两人,是企业退休人员,积蓄有限。为了应对这个即将出现的养老难题,她早早就已开始准备:成为一名积极的社区养老志愿者,和一名叫作徐绮璐的老人结对,希望用现在自己对老人的付出,能“换来”将来自己年迈时,有比她更年轻一点的老人来照顾她。
平时生活,她也非常节省。
“实在不行,只能想办法住养老院了。”她叹息道。
独木难支压力大
根据《浙江省2011年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我省每百人中有17人是老人,每百名老人中有近25名是纯老家庭人口,有9名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这揭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浙江人正在迅速变老。
“未来20年内,我省将有1000多万人步入老年。”有关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基本上仍然以子女赡养为主,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的负担,将会由这些老人的独生子女承受。
北仑区新碶街道紫荆社区的老龄化情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春风介绍,紫荆社区是北仑最“老”的社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00余人,占总居住人数的约20%。
独子养老时代,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很不现实。那么,到养老院?可如今,公办的挤不进、民办的付不起。
黄成从江西一个小村庄考入杭城一所高校,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然后顺其自然地娶妻生子。如今的他事业蒸蒸日上,小家庭美满幸福。然而,作为独子,老家的父母是他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一个月前,他回老家才得知,爸爸前不久刚做了一次手术,怕他忙抽不开身,就没告诉他。“我在杭州有什么事,一般也不会告诉老人,怕他们担心。”黄成有些神情黯然地说,“我也想把二老接来,可他们撇不下自己的家,况且还要和其他亲戚一起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使他们来了,我也没什么空照顾,反而还要他们帮助照管孩子。”
相对一般的独子养老问题来说,像黄成这样进城打拼的独生子女,面对父母的养老负担,更加沉重。
“农村的年轻人为了提高收入,进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的养老负担,但农村的老人养老怎么办,将会成为更大的难题。”一位业内人士说。
自然,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有很多养老模式可以选择。就像现在,每年从杭州到海南岛过冬的老人,不下数万人。据相关调查称,海南有187家医院,两万多张病床,4万多医疗从业人员,可以应对860万常驻人口和2300多万旅游人口和几百万个“老候鸟”医疗需求。
在安吉和临安等地,也出现了很多“老候鸟”。记者日前在安吉采访时,就遇见了一位从上海来的老人,他已在安吉住了3年。“上海住房紧张,所以搬到安吉,一方面算享受大自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养老。”可是,这些老人毕竟为数不多,更多的老人,或收入有限,或体弱难远行,或生病需要照顾。
各显神通多扶助
针对独子养老的困境,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目前的社会共识。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许琳认为,我国当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需坚持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一方面要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发展各种形式的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发挥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使老年人既能生活在熟悉环境里,又能发挥社区老人互助的优势,这对老年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社区中普遍运用,我省各地也一直在努力推行。
杭州市早在2008年12月就出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杭州各个区均成立区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指导小组、街道(乡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管理中心、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
不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文炯指出,总体上看,社会养老服务在我省各地都有发展,但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养老服务数量与质量差异很大,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之间、护理型养老服务与非护理型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缺乏效率,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宁波北仑区新碶街道于2003年起在紫荆社区成立“邻里互助社”,鼓励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提供接力式的亲情服务,培养一批助老志愿者。
在紫荆社区,居民顾悦洪的结对老人是90岁高龄的朱老太,朱老太因脑血管梗塞住进李惠利医院,他多次前往看望照顾。老伴毛信南也与80多岁邻居张瑞娣结成对子,经常为老人送饭、理发,陪老人拉家常。
“今天你做一名助老志愿者,明天你优先享受养老服务。”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春风说,为了吸引更多居民加入助老服务,紫荆社区还推出积分制,邀请被服务的老人为志愿者打分,积分越多,志愿者未来可享受的养老服务也越多。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新碶街道15个社区全面推广,结对老人已超过400对。
这一做法的效果不错,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问题。如结对关系松散紧密与否,关键得看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之间的感情契合度,不可能刚性约束,具有一定随意性。
“养老问题很复杂,需要社会各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专家指出,不管怎样,以独子养老为标志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与当前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滞后的矛盾将愈加凸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付之行之有效的行动。
慧择提示:以上三点清楚的表现了这种“4+2+1”家庭结构所面临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各显神通,不少人建议可以在我国建立一个梯度式的养老服务体系或者政府提供一定补贴的条件下进行居家养老,也有人认为企业应该在养老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支持,其实不论采取哪种办法,最主要的还是抓紧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