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吴华安(化名)老人,十年前从贵州省公路局退休,可退休后的休闲日子并不像他想象的舒适。没有了工作的充实,日子变得单调无味。“用老伴的话来说就是,空巢老人的日子寂寞而复杂。”吴华安说。
再过两个月,远在北京的儿子就是离开家乡的第17个年头了,虽然长时间的分离已成为一种常态,但这其中难受的滋味只有两位老人自己摸得透。
1995年,吴华安的21岁儿子考进北京体育大学,从那一年开始,吴华安和儿子就是两地相隔。儿子大学4年中,吴华安的心态一直很平和,对自己成为空巢老人还未预知。直到1999年,儿子毕业后考入北京公安系统,吴华安高兴之余才产生一种空荡荡的感觉,“儿子在北京扎根是我很引以为傲的事情,但随着他在北京的工作步入正轨,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特别是儿子现在已是北京海定区某分局的小领导,回家探亲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从1999年至今,儿子回到贵阳的次数只有11次,平均每年一次都达不到,而最长的一次假期是2005年孙女降生那次,总共20天。最短的一次只回来了3天,呆在家中的时间不足48小时。”
这种空荡荡的侵蚀一不留心就持续了17年,吴华安说,回过头才发现,原来他早已成为空巢老人中的一员。而这种没有孩子在身边的寂寞生活在退休后显得尤为明显。
退休后,吴安华总“不自觉地”给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但是常常因为儿子工作忙,说不上几句话电话就挂掉了。寂寞是空巢老人“必须忍受”的课程,但吴华安和老伴发现,寂寞中的空巢老人,复杂事也是接二连三。
因为儿子的工作性质,两老只能过年的时候去北京过,但离别的时刻又让两老把空荡荡的感觉装回了心窝子,那种难受,吴华安说很难表达。
有一次,老伴做胆结石手术,吴华安照顾得手忙脚乱,还在送饭的途中丢了钥匙,第二天只能请门匠开锁。他当时就想,要是儿子能在身边就好了。特别是在儿媳妇生了宝宝后,这种聚聚离离、颠颠簸簸的日子上演得没完没了,喜悦、复杂中夹带着更多的落寞和伤感。
“那段时间老往北京跑,在电话里一听孙女生病,很是着急。订了机票就会和老伴飞过去,可去了又不敢呆时间长,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离别时那个酸劲渗入骨髓……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生活。”吴华安伤感地说。
慧择提示:“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早在几年前已经风靡大江南北了,也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无论我们的工作多么繁忙,都应该抽空回家看看,哪怕只是跟老人家聊聊家常,散散步。身在外地的我们有可能当父母亲生病或者发生突发状况而无法及时回到他们的身边,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时候可以为他们购买一份保险,让自己更加放心,也是自己的一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