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强民生与社会建设、加大“银发保障”的力度,是理顺“老龄焦虑”的物质基础,那么,正确地认识老龄现象、合理地对待老龄问题,则是抚平焦虑的观念支撑。
防老、怕老,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对“老”的消极认识。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占用更多社会资源;老龄化意味人口红利减少、发展负担加重……这样的认识,只看到老的负面性,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对个人的老年阶段,还是对社会的老龄化状态,都应有更全面、更健康的“积极老龄观”。
“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历史,老年人不再仅仅是“发挥余热”。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88岁才退出科研一线;杨善洲在退休之后,用22年让荒山瓜果飘香……“家有一老,是有一宝”,老人在拥有更长“青春”的同时,还拥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成熟心态、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大家庭,老人无疑是“国之重宝”。
庞大的老年群体,也是难得的资源。老年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们可以成为消费的主力军。2000年,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专门针对50岁以上女性的化妆品,仅仅7年时间就成为市值过百亿日元的知名品牌。据推算,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34%,而老年消费将占总消费值28.97%,那时,将会是“得老人者得市场”。
于社会,积极老龄观给出老龄化问题的不同解答;于个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态?网友“花甲背包客”是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他们卖掉房子周游世界,在环球旅行中忘记“老之将至”,拥有了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只要以积极心态走出自怨自艾、惧老怕老,谁敢否认“最美不过夕阳红”?
慧择提示:除了在保障上要全面外,在心态上和观念上也要转变成积极。大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小到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各项制度,甚至是社区建设的细枝末节,都是老年人特长得以发挥的基础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