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广大百姓就医的一大难题。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看病对老百姓来说已不是难题。北京新医改启动三年来,就累计为城乡个人就医负担20%以上。
7月1日,北京试运行“医药分开”试点,明年将在全市推广这一医改措施,从利益机制上消除了大处方、滥用药的现象。至此,被视为改革坚冰的公立医院将从体制机制上求变,斩断利益链条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
解决看病贵
次均药费降幅逾百元
在全国新一轮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被公认为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今年5月,北京市正式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五家市属三甲医院试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等内容。其中,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率先试行医药分开,实施药品“零加成”,取消15%的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引导患者分级就诊。
令包括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毛羽在内的人士欣慰的是,这项“攻坚克难”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北京市医管局统计,截至9月2日,北京友谊医院医保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上半年的449.97元下降到380.18元,次均药费从344.42元下降到242元,次均自付费用从175.78元下降到105.53元。
民生账单
截至9月7日,北京朝阳医院医保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367.8元下降到348.7元,次均药费从256元下降到194.1元,次均自付费用从118.8元下降到108.1元。
解决看病难
大医院设双休日门诊
公立医院改革只是本市新一轮医改的众多环节之一。
在供需关系中,过去五年,北京的服务总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门急诊总人数达到1.6亿,如不全盘规划,多措并举,“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终将难以解决。
2010年8月20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丁向阳代表市医改领导小组,与全市16个区县和涉及医改任务的市编办、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13个市有关部门签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年任务责任书》。这标志着新医改的“北京模式”正式试水前行。
“北京模式”亮相后的第一记重拳即瞄准看病难。当年,北京22家三级医院试行“无假日”制度,即周六、周日不休息,一周7天时间全部都上班。
民生账单
“北京市现在一共有66家三级医院,每周如果按照上5天班来算的话,除了急诊外,周末北京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几乎为零。如果把这个资源挖掘出来,就相当于北京市又新建了13家三级医院。”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这样算账。
解决看病远
不出社区享团队服务
大医院每年的就诊量以两位数递增,各大医院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疏解大医院人流,引导公众有序就医,构建层级就诊体系的任务刻不容缓。
2010年,本市开始在社区医院打造家庭医生式服务,即通过团队给老百姓提供服务,现在在试点当中,一个团队包括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和一个公共卫生人员。
上周五早10点,许大爷像往常一样来到方庄社区卫生中心做针灸,家住芳星园小区的他身患脑梗塞,且行动不便,每隔一天都要在保姆的搀扶下来做针灸。
“前年他突然得了这个病,一家人都特着急,去大医院看病又很难挂上专家号,马上就想到了我们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他们看完病后建议转诊,直接帮我们联系了宣武医院,病情得到了及时救治。”许大爷称。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计划,一对一服务的家庭医生模式将在全市全面推广。
民生账单
北京市卫生局交出的一份“成绩单”显示,目前,北京基层就诊人次比例已从5年前的5%提高到42%,分流了大医院就诊压力。
患者亲历
增医事服务费看病“更便宜”
昨天上午9点,站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大厅内,樊阿姨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上边正滚动播出着千余种药品的新价格--去除药品加成后,多数药品的价格都比之前降了12%左右;大厅外,4米多高的宣传牌上醒目地标示着收费标准和报销比例:普通门诊42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而相应报销比例分别是40元、20元、40元、40元。
按照这个标准,患者看普通门诊,自付医事服务费需2元,看知名专家,自付需60元。以前来看病,挂号费是5元,报销1.5元后,自己付费3.5元,而现在看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报销后只需付2元了。改革后,看病到底便宜了还是贵了?患者们纷纷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患多年糖尿病的樊阿姨也不例外。
结果让她喜出望外--不仅挂号费更便宜了,而且因为医事服务费分流了“找专家”的患者,她患脑血栓的爱人“提前一晚,提着马扎,抱着被子”来排队挂号的窘境将一去不复返了。
无疑,医事服务费的档次拉开,有利于一般患者的理性就医。
相比几元钱的挂号费,更让樊阿姨开心的是,取消药品加成后,原来贵得令人咂舌的药品已自动降低了“身价“.
“我上次在别家开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是16.1元,在这儿是14元;辛伐他汀片原来是48.7元,现在是42.35元,阿卡波糖过去是79.52元,这里是64.53元……”樊阿姨逐一对比每种药价后发现,这些药的总价是1300多元,虽然多开了两种,但总价竟然还少了30多元,“这样一年就能省300多呢”.
在朝阳医院之前,友谊医院的“老病号“们已先“尝到鲜”,更令人拍手称快的是,医院在部分热门科室开设了“绿色通道”方便定期取药的慢性病患者。
上周三是57岁的张立名到友谊医院开药的日子。因前列腺增生,他每个月固定到医院泌尿科开药。像往常一样,医生给他开了4盒规格为每片74毫克、14片的“普适泰片”,总价格为158.32元。
“原先是200元呢!”张立名掏出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开药的花费。
尽管两家医院试点时间相差两个月,但从朝阳医院数据分析初步可以看出,试点呈现出与友谊医院试点带来的药占比、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出现“三下降”、患者个人负担减轻的一致变化趋势。
慧择提示:北京新医改,真正改到老百姓心里去了。这一举措不仅降低老百姓大病不敢治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院大处方、滥用药的现象。至此,被视为改革坚冰的公立医院将从体制机制上求变,斩断利益链条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
7月1日,北京试运行“医药分开”试点,明年将在全市推广这一医改措施,从利益机制上消除了大处方、滥用药的现象。至此,被视为改革坚冰的公立医院将从体制机制上求变,斩断利益链条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
解决看病贵
次均药费降幅逾百元
在全国新一轮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被公认为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今年5月,北京市正式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五家市属三甲医院试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等内容。其中,友谊医院和朝阳医院率先试行医药分开,实施药品“零加成”,取消15%的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建立医事服务费,切断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引导患者分级就诊。
令包括北京市医管局副局长毛羽在内的人士欣慰的是,这项“攻坚克难”的改革已初见成效。
北京市医管局统计,截至9月2日,北京友谊医院医保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上半年的449.97元下降到380.18元,次均药费从344.42元下降到242元,次均自付费用从175.78元下降到105.53元。
民生账单
截至9月7日,北京朝阳医院医保患者门诊次均费用从改革前的367.8元下降到348.7元,次均药费从256元下降到194.1元,次均自付费用从118.8元下降到108.1元。
解决看病难
大医院设双休日门诊
公立医院改革只是本市新一轮医改的众多环节之一。
在供需关系中,过去五年,北京的服务总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门急诊总人数达到1.6亿,如不全盘规划,多措并举,“看病难”的老大难问题终将难以解决。
2010年8月20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丁向阳代表市医改领导小组,与全市16个区县和涉及医改任务的市编办、市发改委、市卫生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等13个市有关部门签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年任务责任书》。这标志着新医改的“北京模式”正式试水前行。
“北京模式”亮相后的第一记重拳即瞄准看病难。当年,北京22家三级医院试行“无假日”制度,即周六、周日不休息,一周7天时间全部都上班。
民生账单
“北京市现在一共有66家三级医院,每周如果按照上5天班来算的话,除了急诊外,周末北京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几乎为零。如果把这个资源挖掘出来,就相当于北京市又新建了13家三级医院。”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这样算账。
解决看病远
不出社区享团队服务
大医院每年的就诊量以两位数递增,各大医院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疏解大医院人流,引导公众有序就医,构建层级就诊体系的任务刻不容缓。
2010年,本市开始在社区医院打造家庭医生式服务,即通过团队给老百姓提供服务,现在在试点当中,一个团队包括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和一个公共卫生人员。
上周五早10点,许大爷像往常一样来到方庄社区卫生中心做针灸,家住芳星园小区的他身患脑梗塞,且行动不便,每隔一天都要在保姆的搀扶下来做针灸。
“前年他突然得了这个病,一家人都特着急,去大医院看病又很难挂上专家号,马上就想到了我们签约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他们看完病后建议转诊,直接帮我们联系了宣武医院,病情得到了及时救治。”许大爷称。
按照北京市卫生局计划,一对一服务的家庭医生模式将在全市全面推广。
民生账单
北京市卫生局交出的一份“成绩单”显示,目前,北京基层就诊人次比例已从5年前的5%提高到42%,分流了大医院就诊压力。
患者亲历
增医事服务费看病“更便宜”
昨天上午9点,站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大厅内,樊阿姨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上边正滚动播出着千余种药品的新价格--去除药品加成后,多数药品的价格都比之前降了12%左右;大厅外,4米多高的宣传牌上醒目地标示着收费标准和报销比例:普通门诊42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而相应报销比例分别是40元、20元、40元、40元。
按照这个标准,患者看普通门诊,自付医事服务费需2元,看知名专家,自付需60元。以前来看病,挂号费是5元,报销1.5元后,自己付费3.5元,而现在看普通门诊的医事服务费,报销后只需付2元了。改革后,看病到底便宜了还是贵了?患者们纷纷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患多年糖尿病的樊阿姨也不例外。
结果让她喜出望外--不仅挂号费更便宜了,而且因为医事服务费分流了“找专家”的患者,她患脑血栓的爱人“提前一晚,提着马扎,抱着被子”来排队挂号的窘境将一去不复返了。
无疑,医事服务费的档次拉开,有利于一般患者的理性就医。
相比几元钱的挂号费,更让樊阿姨开心的是,取消药品加成后,原来贵得令人咂舌的药品已自动降低了“身价“.
“我上次在别家开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是16.1元,在这儿是14元;辛伐他汀片原来是48.7元,现在是42.35元,阿卡波糖过去是79.52元,这里是64.53元……”樊阿姨逐一对比每种药价后发现,这些药的总价是1300多元,虽然多开了两种,但总价竟然还少了30多元,“这样一年就能省300多呢”.
在朝阳医院之前,友谊医院的“老病号“们已先“尝到鲜”,更令人拍手称快的是,医院在部分热门科室开设了“绿色通道”方便定期取药的慢性病患者。
上周三是57岁的张立名到友谊医院开药的日子。因前列腺增生,他每个月固定到医院泌尿科开药。像往常一样,医生给他开了4盒规格为每片74毫克、14片的“普适泰片”,总价格为158.32元。
“原先是200元呢!”张立名掏出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开药的花费。
尽管两家医院试点时间相差两个月,但从朝阳医院数据分析初步可以看出,试点呈现出与友谊医院试点带来的药占比、次均费用、次均药费出现“三下降”、患者个人负担减轻的一致变化趋势。
慧择提示:北京新医改,真正改到老百姓心里去了。这一举措不仅降低老百姓大病不敢治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医院大处方、滥用药的现象。至此,被视为改革坚冰的公立医院将从体制机制上求变,斩断利益链条的同时,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