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觉得买重疾险很头疼?产品很多、责任繁杂、形态多样、条款难懂,保障侧重点各有不同。
同样的保额,不同的产品,每年交的保费可能差大几千。
今天小马老师就把影响重疾险价格的因素,一次性讲清楚!
本文重点:
● 影响重疾险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 不同年龄,重疾险应该怎么买?
● 0/20/30/40岁,每年交多少钱?
影响重疾险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买了重疾险,只要在保障期内患上合同里的疾病,并符合条款要求,保险公司就会一次性赔付一大笔钱。
这笔钱是不限制用途的,既能用来补充大病医疗费、后续康复护理费,也可以用来弥补收入损失,甚至是还房贷车贷。
但是影响重疾险的价格因素非常多,比如,保险公司、承保年龄、保额高低、缴费期限、保障期限、保障内容等。
一般来说,保司知名度越高,品牌溢价越高,保费越贵。
不同年龄,重疾险应该怎么买?
不同年龄,买重疾险的侧重点不一样。
小马老师花费一周时间,整理出超全重疾险挑选攻略,无论你现在单身,有家庭,还是想给父母孩子买保险,都可以参考!
1. 0岁宝宝怎么买?
投保重疾险最好的时间,首先是刚出生,其次是现在。年龄越小,保费越便宜,保障期限也更长。
小马老师总结了儿童重疾险的3个投保要点:
①保额一定要买高,至少50万起步。这样才能有效弥补手术费、药品费、营养费、康复护理费,以及父母全职照料宝宝导致的收入损失。
②最好一步到位保终身。可以保障孩子一辈子,而且现在保费便宜,若等成年了再去补充终身重疾保障,价格至少要翻2-3倍。
③尽量选择重疾、癌症都可以多次赔的产品。如果买的是重疾单次赔付的产品,一旦重疾赔付过,保障就终止了,想要再买重疾险基本不可能了。
2. 20岁年轻人怎么买?
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手头闲钱不多,如果每年2500元预算,
选择1:保终身含身故,只能买到20万的保额
选择2:保到70岁,不含身故,可以买到50万的保额
再三强调!买重疾就是买保额,预算不高的情况下,一定要优先考虑做高保额。等手头积蓄充裕了,再补充一份终身的保障。
3. 30岁中青年怎么买?
小马老师见过太多因病返贫的例子,建议家庭顶梁柱,一定要配置好重疾险,给自己,也给小家一个保障。
优先选择保终身。因为随着年龄增加,重疾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晚年七八十岁尤其是高发期。如果选择保定期到70岁,晚年就处于“保障裸奔”的状态了。
保额和收入挂钩,一般建议是3-5年的年收入。
4. 40岁中年人怎么买?
这个年龄段的人,不仅需要养家糊口,还要担心年迈的父母随时可能会生病住院,孩子上学也是一大笔费用。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走下坡路,还要面临中年职场危机。
这时候,更加要做好重疾险保障。
女性要更加注重乳腺、宫颈等高发病部位的保障,男性则需要多关注心血管方面。保额建议30万打底,可以根据个人家庭情况酌情增加。
同时,一定要做好健康告知,如果拿捏不准自己的身体情况,可以咨询专业保险规划师。
0/20/30/40岁,每年交多少钱?
分析完各年龄段重疾险的投保要点,我们来测一测,0/20/30/40岁买重疾险,每年要花多少钱?
1. 0岁宝宝重疾险价格
小马老师花费一周时间,测评了182款少儿重疾险,精选出这款“卷王”!
小青龙2号儿童重疾险,无论是从保障、价格、实用性还是增值服务上看,它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可保128种重疾,30种中症,51种轻症,还自带少儿特疾额外赔120%,罕见病额外赔200%。
重疾可以赔3次,而且重疾赔付后,非同组的轻中症最多还可以赔6次,保障全面加码。
0岁宝宝,买50万保额,保终身,附加癌症二次赔:男宝2525元/年,女宝2445元/年。
而且,小青龙2号的重疾多次赔付和癌症二次赔付可以叠加赔付,也就是说,每年只要2000多保费,首次重疾赔过后,第二次重疾若确诊癌症,还能再赔60万+60万,总共120万!
2. 20-40岁重疾险价格
用来测算的是市场热销的小红花致夏版重疾险。
产品基础保障很扎实,重疾赔付后,轻中症不终止且可以进行多次赔付。
① 20岁年轻人
小红花致夏版,目前只能保终身,保至70岁的版本即将上线,50万保额,30年交,只要基础责任,年保费在3000元左右,平均到每月也就200多块钱。
② 30岁中青年
保终身,50万保额,男性5950元/年,女性5425元/年。
如果预算充足,想进一步扩展责任,可以重疾二次赔/癌症二次,或者身故责任。
以重疾二次赔为例,附加上后,男性每年保费增加160元,女性增加205元,一顿火锅钱就能让保障更全面,真的物超所值。
③ 40岁中年人
30万保额,保终身,男性6258元/年,女性5457元/年,而且需要交20年。如果缴费期内出险了,剩下的保费都不用交了,还能继续享有保障。
另外提醒大家:成功理赔的关键在于是否如实告知。如果健康有异常,切勿隐瞒病情!
写在最后
以上内容供大家做个参考,关于重疾险多少钱?怎么买重疾险比较划算,就先盘到这里了。
最后落实到到保障上,还要综合考虑家庭收入、预算、健康告知等多方面因素,才能挑选适合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