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融创新产品
在陕西杨凌,我们遇到了杨元利,作为杨凌新华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新华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说起“银保富”设施蔬菜大棚保险这件事,他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刚开始确实认识不足,去年的那场大暴雨之后我才深有感触。”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由国家科技部等22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建设。2010年,陕西省财政厅、陕西保监局建立了“杨凌农业保险创新实验区”,并将杨凌确定为全省三个“银保富”试点县(区)之一。
“银保富”是原陕西省省长袁纯清提议并命名,陕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人保财险共同推出的一项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赵宁告诉我们,当时推出这一产品就是希望运用财政补贴政策,有效调动银行、保险资源,促成银行涉农信贷业务与农业保险风险保障相结合,支持蔬菜种植户规模化和产业化,促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他介绍说,设施蔬菜产业是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区域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设施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但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少、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蔬菜种植“贷款难”,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据介绍,“银保富”是个系列产品的总称,采取“农户+财政+保险+银行”的模式,通过保单质押的方式,降低银行信贷进入农村市场的风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农户购买“银宝富”获得风险保障,并筹措到扩大生产所需资金;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对参保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引导农户参保,从而撬动银行贷款;三是通过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服务,在保险事故发生后,赔偿金在被保险人所欠贷款本金余额范围内,优先支付给贷款金融机构,减少银行贷款风险;四是通过银行以保单的风险保障功能为依托发放小额信贷,既开拓了银行自身业务发展,也保证了较高的还贷率。
“这就是要在财政支持的基础上,通过保险的介入化解银行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扩大对设施蔬菜建设的信贷投放量,同时防止农户‘因灾致贫’、‘因贷返贫’。”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林说。
要是没有“银保富”损失就大了
2010年,“银保富”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作为杨凌最大的专业合作社,新华府第一个投了保。杨元利坦言,当初之所以投保,主要是看中了“银保富”的保费补贴和融资功能,所以只挑了最便宜的一款,每个大棚交80多元,占总保费的30%,其余70%由政府补贴。“186个大棚我们一共交了1.4万元保费,很快就从银行获得了180万元的抵押贷款,缓解了当年西安世园会花卉工作面临的流动资金困难”。
但让杨元利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9月,陕西关中地区遭遇60年不遇的暴雨、连阴雨特大灾害,导致新华府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大棚损失严重。所幸人保财险及时支付了14.5万元的保险赔款,为大棚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这种土夯的大棚最怕连阴雨,水一积就容易垮塌。一遇到刮风下雨,保险公司的人跑得比农民还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情况。”杨元利介绍说。
据了解,去年这场灾害同时导致杨凌2500多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不同程度倒塌,灾害发生后,人保财险及时为80多家受损的合作社、726户大棚种植户支付了248万元的赔款,为他们恢复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有8个大棚遭了灾,保险公司的人来了以后一个棚一个棚地现场查勘,拿到理赔款后我们又把棚重新搭起来了。”红樱合作社的大棚种植户任让席说:“一个标准棚一年的投入成本得3、5万元,要是没有‘银保富’,去年我们的损失可就大了。”
人保财险杨凌支公司经理余党民介绍说,目前杨凌已经实现了“银保富”的全覆盖。2011年,该公司共承保“银保富”596户、2611个标准棚,面积3393亩,累计收取保费240万元,其中农户缴费36万元,政府补贴204万元。
争取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银保富’从承保到理赔,都必须深入到田间地头。承保时,我们的员工要早出晚归,向农户耐心细致地讲解保险条款。为了做好解释工作,有时嗓子都会讲哑了。”余党民告诉我们,收取保费时,他们的员工需要一个棚一个棚地丈量面积,5个大棚就要走一公里。定损时也一样,要一户一户地查勘,一亩一亩地登记,一个棚一个棚地协商,以确保定损合理。
他还告诉我们,借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今后人保财险杨凌支公司将在丰富和完善“银保富”保险产品系列化上做好文章,形成涉及种植、养殖业的保险系列产品,使育肥猪、仔猪、种公猪等“银保富”保险产品不断完善和扩大,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截至去年底,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在全省三个试点县(区)共承保了2.97万亩“银保富”,为1.78万户次农民提供了保险保障,赔款支出562万元,受益农户3139户。同时,带动银行贷款1073万元,为935户农民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承担风险2.6亿元。
“自从‘银保富’实施以来,我们的贷款发放总量年年都在上升,尤其在对农民的小额贷款方面更是如此。”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开发部负责人蒋新透露说。
李林表示,“银保富”不仅具有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而且整合了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实现了金融资本链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农户、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今年我们已经把‘银保富’的保费提了一个档次,从每亩80多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30多元。” 杨元利告诉我们,今年又投资设立了一个食用菌工厂,“目前正在跟人保财险洽谈投保事宜,希望能够快一点达成一致,从而获得相应的保障”。
苹果之乡有保险
今年39岁的刘百怀是延安市洛川县槐柏镇杨候村人,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打理自家的果园。刘百怀告诉我们,他们家有10亩果园,去年遭了雹灾,幸亏参加了保险,残次果卖了2万多元,保险公司又赔了1万多,基本上本钱没损失。
“每亩我自己只交40元保费,其余40元政府补贴,一年交400元的保费就够了。现在种苹果的投资越来越大,风险也大,参加了保险,心里就更有底了,投资的胆子也能更大一点。”刘百怀说。
据洛川县副县长王亚玲介绍,洛川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也是全县16.1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苹果种植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95%。目前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2011年洛川苹果总产量达74.5万吨,产值26亿元。
不过,受局部气候影响,洛川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统计,年均冰雹灾害在25次以上,风灾、晚霜、冻害也时有发生,每年平均受损果园面积达到5万多亩,经济损失在1.5亿元以上。
“农民靠的就是苹果,要是灾情特别重的年份,辛苦一年到头来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仅在2011年,洛川就遭受了3次大面积的严重冰雹袭击。”人保财险洛川支公司经理赵延军告诉我们,虽然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每年都想尽办法,像帮助果农在果园用烟熏防冻害、架设防雹网、及时发布天气情况等,力图减少自然灾害给果农带来的损失。“这些办法确实管用,每年政府光防雹投入就要200万元,但有时特殊天气来的太快、太猛,果农还是会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会彻底绝产,导致下一年的生产恢复受到很大影响”。
2007年,在陕西省财政厅、省农业厅、陕西保监局和人保财险陕西省分公司等有关单位的共同推动下,陕西的苹果保险首先在洛川开始试点。“果业是陕西特色农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苹果又在陕西果业中占绝大比重,所以开始准备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时,我们首先选择苹果作为试点品种。”陕西保监局产险处处长井正萌介绍说。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人保财险洛川支公司共承保苹果保险30.3万亩,参保果农60761户;累计受灾面积15.7万亩,累计支付赔款1951万元,受益果农39472户。
从试试看到主动投保
旧县镇故现村的果农王向荣告诉我们,刚开始时,他们村很多人并不接受苹果保险:“把钱交给保险公司,受灾后会不会真赔、赔得是否合理公平,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在村干部和人保公司的宣传动员下,2007年,故现村只有一小部分果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了保,王向荣就是其中一员。结果,当年就遭了灾。
“遭灾以后,县、乡政府和保险公司的人都来村里查看灾情,有人害怕查灾不公平,又是发烟又是请吃饭,结果都让人家拒绝了。人保财险表示,一定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查灾定损。”王向荣告诉我们:“现在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参加了保险,大家都说看来发家致富还真离不了保险。”
槐柏镇杨候村村支书刘忠孝则告诉我们,他们村一共有138户人家,种了1527亩苹果,去年只有66户人家参加了保险,其他人不愿意投保。“去年我们村苹果全都遭了雹灾,保险公司到村里给参加保险的一次性兑现了57万元赔款,没参加保险的只能自己承担损失,今年我们村所有的苹果都参加了保险”。
“今年苹果长得不错,就看天气了,如果在下果之前没有灾的话,说不定会有一个好收成。”刘百怀说。
慧择提示:农作物保险要想做大做强,做好理赔服务很关健,因为果农最关心的是能赔多少、什么时候赔。为了保证查勘、定损的客观公正,避免果农之间在理赔上相互攀比,应该尽快完善理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