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元保险3年收益仅141元
丁先生2007年12月,到银行准备将手里的1万元办理定期存款,“当时,工作人员极力向我推荐一款保险产品,说是收益率比存定期划算,收益率最高可以达到6%。”丁先生说,在他们的再三游说下,就将1万元现金买了一款3年期的万能险。
“我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所以当时一再问他们利率是多少,对方表示最次也不会比银行利息低。”不久,还给了一份保险合同,上面列出了一些数据,又是中期收益率又是远期收益率的,但丁先生笃信收益率不会低于利率。
2011年2月24日,丁先生到银行准备将钱取出来,可拿存折一划之后傻了眼,存折上的余额为10141.95元,3年零2个月1万元只多141.95元,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他找到了银行,可银行称收益率是保险公司定的,只能去问保险公司。行动不便的丁先生只得又找到保险公司,“这时当初办业务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最初说的收益率是预期的收益率,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收益率都比较低,不是你一个人这样。”
可丁先生很气愤,“说的这好那好的理财产品,最后不如定存到银行。”
银保收益多不如同期银行定存
记者了解到,在2005年至2007年股市处于牛市期间,各家保险公司争相推出分红型产品。一些银保渠道的销售人员在推荐分红险时,多以储蓄功能的另类存款介绍给客户。销售人员将分红险说成本金有保障,存期短,到期可以拿到远高于定期存款的分红,预期收益率可以高达5%—6%以上。随着一批5年期分红险的陆续到期,分红险收益率水平再次成为投资者的焦点。
可经历了近几年的熊市阶段以及近期通胀,这些险种大多数不能达到当初承诺客户的回报额。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银保部人士透露,根据同业交流粗略估算,目前这批分红险分红水平多数仅在2.5%—3.5%之间,而超过4%红利水平的更是少之又少。它们多数没有跑赢央行同期的定存水平。
预期高收益的承诺与客户到手实际收益的落差,使得关于保险销售误导的投诉量激增,也造成一部分保户提前退保。由于这些保险多由银保渠道销售,客户找银行讨说法,向当地银监局投诉,这令监管层不得不考虑发文规范银保渠道。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
所谓预期收益,就是可能达到的收益。在分红保险、万能险、投资连结险中,部分承诺了保底收益,部分未承诺。但无论是否承诺了保底收益,所有投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都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并不一定如投保者购买时想象的那样“高额”。尽管有的银保产品提供一定的收益以及一定额度的保障,但保险不能等同储蓄,也不是基金、国债的替代品。储蓄可随时取出,而变为保险产品后,不仅收益不确定,一旦产品没有到期,取出还需要一定手续费。
而目前市场最常见的银保分红型产品也是如此,即收益并不一定等于预期收益。而在销售过程中,每份分红型保险产品都会有一个利益演示表,很多市民将利益演示表中的收益当成了实际收益。在收到分红通知后,往往心理上产生收益落差,选择退保。
慧择提示:消费者在投保时不要轻易相信保险营销人员的宣传或诱导,在确认无误之后,才能放心的将钱投进去。此外,一旦发现被误导,可充分利用犹豫期退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