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闸门的放开,将给券商、基金带来十分可观的管理费收入,却无疑给习惯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带来了无形的竞争压力,转型已是迫在眉睫。
券商基金提前备战
尽管目前仍在初步征求意见,各券商、基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拉拢未来的“保险大客户”。
一家券商相关人士表示,就在会议结束后没几天,他们就已经将国内保险公司进行了一番梳理和分工。“我们将销售前台分成几组,每组负责至少十家保险公司,目前已经在开始进行初步接洽。”
由此带来的可观新增管理费,是他们急迫抢客户的最大动力。尽管保险资金中的大部分投向固定收益,但保险业资产总额逐年攀升而带来的可观权益资金增量,仍然令券商、基金对于分羹险资资产管理业务这块“蛋糕”期待不已。
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逾6.3万亿元,按照保险资金投资权益资产25%的上限比例,则进行权益投资的保险资金上限可达到1.5万多亿元。
信号已经释放,细节仍需夯实。根据保监会的要求,各券商、基金需就具体参与方式提出建议,并尽快上呈至保监会。据多家券商、基金人士向本报透露,他们主要在准入资格、收费方式等具体环节上提出了建议。如,“证券公司从事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时间在一定年限以上,才可作为保险公司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委托对象;保险公司委托证券公司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可采用‘固定管理费+业绩提成’的市场化收费方式等”。
按照券商和基金的乐观预计,相关细则有望在两三个月后敲定,最快年底前,保险资金将可以专户或定向形式分别将资金委托给基金、证券公司管理。在市场人士看来,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率、降低管理费率有着积极意义。
保险资管面临转型
在闸门开启之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一直是保险资金唯一的“管家”。券商、基金的加入,无疑将现有的十余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推向了竞争的“前台”。仅以券商为例,截至2011年底,获得受托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并发行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证券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家数就已经达到了57家。
这让习惯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倍感压力。与券商、基金所不同的是,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存在“单一性”和“被动性”的特点,即主要被动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第三方资产管理非常少。
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打理集团内部资产,及受托管理中小险企的投资资产。受托业务常见形式为:替中小险企买股、买基金,或发行产品或债权计划供中小险企认购。
业内人士认为,券商、基金等加入到保险资金“管家”的行列,将有助于让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彻底摘掉“保险”的帽子,倒逼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并向大型资管公司方向转型。
多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开始探索转型之路。如,开拓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进行不动产和PE投资等。
【慧择提示】有关人士认为真正实现大转型,并非易事。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发展第三方资产管理业务,还可能面临证监会审批等门槛。此外,人才、经验也是绕不过去的坎,练好内功、提升自身能力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