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保险科技”的出现,犹如传统保险从业者的潘多拉盒子,孕育着希望也酝酿着不安。
集中表现于焦虑、恐惧中讨论的“新进入者”“颠覆”或者“搅局”。
从WTO之初外资险企的“狼来了”呐喊,到银保独大时代对银行系险企重划格局的担心,再到今日面临“新进入者”携“互联网或者保险科技”的挑战,似曾相识中,也带来刨根问底的诘问?
互联网和保险科技会给保险市场带来什么?
新进入者是来“颠覆”还是“搅局”?
它们给传统保险公司还留下多少时间?
诘问一
“颠覆”还是“搅局”?
如何定义“颠覆”或者“搅局”呢?
“颠覆”,应是数码相机消灭柯达胶卷、各式数字音频视频设备消灭卡式录音带、录像机式颠覆。
“搅局”则是指“新进入者”在一定时间之内进入中国保险市场Top 5,Top 10,类似淘宝、天猫、京东等互联网零售商对传统零售业格局的影响。
行文至此,记起众安在线成立之时,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一段对话。
我自己觉得,原则上你们那些传统保险公司可干的活,我们都能干,只是什么时候干好而已。……我实在想象不出,今天保险复杂在哪里。
保险经过了七百年的发展,有一定的积累,拥有很多个性化的风险选择。互联网在金融业务里面,有些领域是颠覆性的,但绝对不是取代。所有东西都可以上互联网,但可能是一千年以后。
两位不同领域大佬的“斗嘴”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保险人对“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可能给保险市场带来影响的看法。
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可以颠覆保险行业,另外一部分人则不认为这是可能的前景。
不能否认“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将给保险行业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但不会出现颠覆保险行业和全盘通吃的前景,很大可能出现利用新技术成为TOP5或者Top10的市场搅局者。
原因如下:
第一,相比衣食住行等的“显性需求”,人类的风险管理需求常常是“弱需求”或者“被动需求”。“被动需求”往往需要人类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发掘才被认知。这也是复杂型保险产品难以上网销售的原因。即便现代技术手段达到可以上网处理,但单一的保险个案而言,未必是最简便和最经济的。
第二,从国际实践来看,主要国家的保险市场还是由老牌的 AIA、AXA、ING、Alianzi、MetLife、Zuric,Aviva, Generali 等传统公司控制,尚未出现明显的颠覆者。
第三,中国目前的四家互联网财险公司、“保险科技公司”,大都处于探索阶段。“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是网上“打折车险”、“网上投资储蓄类”、简单改动甚至照搬的产品,并没出现太多的技术含量。不论从保费收入规模来看,还是从利润水平看,还是从对现有商业模式的解析上,都难以作出“互联网保险”“颠覆”传统保险市场的结论。
第四,关于保险科技的应用更多的还是在领先的传统保险公司。其模式也是在利用保险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英国的Direct Line,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从市场上的新公司成长为Top 10 的保险公司。美国的Geico、USAA、Progressive、Esurance、Hardfort 等公司也因为直接保险模式加上保险科技的武装而取得独特、领先的市场地位。
是故,“互联网保险”或者“保险科技”天下通吃的前景或许并不存在。但传统保险公司或市场“新秀”,若能确定清晰的战略,附以保险科技武装,很可能出现一个或者数个新型大公司,一举进入市场Top10。
诘问二
是技术应用的困难,还是商业模式不清?
不可否认,保险公司经营发展的技术环境处于巨变之中。每天充斥在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各色看似有着远大前程的新技术憧憬中。
进而有一股忧虑、甚至是焦虑随之而来:保险科技的巨大进步,带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巨大挑战。传统保险公司既不想落后,却也不清楚该从哪里着手应用保险科技。
期间的主要问题或者说困惑:是不懂技术、预算问题、还是决策体制?
厘清逻辑之前,更有必要明白为什么要发展和应用保险科技?发展和应用保险科技,要达到什么目的?——
适应技术环境和客户购买行为变化,满足客户要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发展和应用保险科技的目的,本质是一个战略问题。研究保险科技发展和应用规划,必须从战略和商业模式出发。任何一个公司,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不同规模的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也会有不同的战略与定位,保险科技应用规划也会有很大区别。
事实上,任何时代的保险公司都是处在一定程度的技术环境之下。如过去三十多年,每一家保险公司都会经历核心业务系统和其他IT系统的问题。不同的保险公司,在自主开发和外包方面亦有所差异。
平安,选择自主建立庞大的IT部门,今日他们又布局了“平安科技”子公司。而“天平车险”在战略规划之初,就计划IT技术外包。无意也无法评价谁优谁劣,只是说明,面临同样的技术环境,不同的保险公司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
必须注意的是,过去几十年里,保险公司的技术应用差异是微不足道的。技术方面的趋同和产品渠道趋同,也是粗放经营时代的共同表象。
必须承认的是,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发展环境,技术发展环境,远非当年建设“核心业务系统”的环境所能比拟。
保险科技的应用方面,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保险公司应该如何确立公司发展战略、商业模式。战略目标不清晰,商业模式不明确,保险科技应用也会无从下手。
多产品多渠道的老牌保险公司,即便想打造一个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也无法摆脱原有的资源和优势窠臼。它必须把互联网保险模式单列出来,还要解决一系列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冲突问题。
以英国Aviva为例,它与利用电话销售起家的Direct Line在保险科技应用方面的规划完全不同。而平安、阳光等保险集团公司在保险科技应用规划方面,恐怕很难和安心、易安等新型小保险公司的规划相互比较。
诘问三
如何利用保险科技打造护城河?
中国保险市场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个人寿险营销,银行保险,电话车险,互联网保险,缔造过辉煌,但更多的保险公司均是随波逐流式。
如今的潮流叫做保险科技。那么保险科技带来的新机会,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从战略的高度打造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模式?
巴菲特有一个护城河理论:谁能找到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谁就能获得长久的高收益。
期间的着名案例,就是巴菲特旗下的Geico。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显而易见的高利润背后,是独特的商业模式与科技的融合。
反观中国的保险公司,随波逐流者众,系统性创新者少。当年波涛汹涌的电话营销,实现了市场格局的巨大变化,甚至老三家格局都被打破。
遗憾的是,中国的电网销,哪几家保险公司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有多少商业模式的壁垒和技术的壁垒?电网销,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的折扣战争?
众安作为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横空出世,依旧没有告诉世界,它的护城河。场景、平台、生态,到底是很宽的护城河,还是把地面上的手续费战争转移到互联网空间?
保险科技无疑酝酿着险企转型的良机,那么保险公司是重新思考发展战略、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依据战略建立独特的保险科技发展应用战略?还是组团列队,去蚂蚁金服、众安科技、平安科技,去购买“车险分”、“理赔宝”、“人脸识别技术”?
如果保险科技带来的不是新型商业模式,而是一场新形态下的价格竞争,不是互联网的“源代码”,“厉害了,我的保险科技”还有什么用?
有一个武断的观点,保险科技在保险经营的成功标志一定是“B to C ”的成功。这是一条荆棘之路。
最后留下一个开放式问题:保险科技无法改变保险本质(一旦改变,行业即消亡),可以改变格局的的判断中,“搅局者”的出现时间?5年、10年OR15年?
所以,面对同样的技术环境,每一家保险公司都必须基于自身战略和商业模式,优化自己的保险科技应用方案,服务客户、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