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处罚银行业、保险业机构646家次,罚款合计11.58亿元。在被罚机构中,不乏国字头知名企业;从被罚事项来看,不少应了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也暴露出险企的公司治理沉疴未除。常言道,“人要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身处商誉社会、市场竞争充分的保险公司亦如是,更重要的是,要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爱惜“羽毛”。
所谓“羽毛”,即一家公司的名声,是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其商誉价值的直观体现。商誉价值是公司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可助其获得超额回报。所以,爱惜“羽毛”是理性企业追求的正向选择。同时,监管部门将声誉风险防控列为保险业九大风险防控重点领域之一,若不爱惜自己的声誉,也难免被“反向”惩罚。一正一反之下,爱惜名声也就成为了机构主动追求的目标。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诸多机构被罚,频繁“掉羽毛”的现象呢?
事实上,这与部分公司对爱惜“羽毛”的错误理解有关。我们看到,部分公司高调宣扬自己获得的各种奖牌或奖杯,部分公司每年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这些惯常套路本无可厚非,但危险之处在于,有的公司本末倒置,不重视产品研发能力、服务水平,而是过度包装“名声”。有的公司刻意塑造“低调”、“务实”的假象,实际上却视保险机构为融资平台、“提款机”,违规设置多重架构规避监管;还有的公司认为“没有负面才有好名”,视媒体正常的舆论监督报道、客户的投诉为“洪水猛兽”,不是想着怎么弥补公司短板,而是到处公关、删帖。
爱惜“羽毛”是要回归本源,服务老百姓做好风险管理。好名声的本源是业务,正如那句老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目前,保险业“口碑”不够好与多种因素有关,仍然有不少人认为保险就是骗人的。
爱惜“羽毛”更要苦练内功,完善公司治理。好名声不仅仅是业务过硬,也是自我管理规范,基本功扎实。从诸多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案例来看,公司治理不规范是重要原因。同时,公司治理不规范还容易给公司发展埋下“灭顶之灾”的风险隐患。目前,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缺陷集中体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股东股权存在代持、隐藏实际控制人等风险隐患;三会一层权责不清晰,内部授权不合理;关联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管控机制缺失等。监管部门已数次出手,建章立制,从严监管,将完善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当作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们期待,保险公司都用正确的方式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行业的“羽毛”。
重塑行业形象的需要多方努力,保险公司须从细节抓起,从产品研发、营销手段、理赔服务等全方面抓起,真正让老百姓敢买、愿意买、放心买。必须强调的是,保险的本源是保障,是风险管理,险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初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