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6079.41亿元、6163.19亿元、2283.70亿元、1704.35亿元。这些数据背后传递出的信号是:在可预期的情形下,保险四巨头有合计超万亿元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
占据国内保险业占据半壁江山的四家上市险企,2017年依旧是赚得盆满钵满。在叹服四巨头日进斗金的同时,剖析背后利润结构图成了投行与投资者的必修课。与往年所不同的是,除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之外,投资圈在热议保险股价值时又多了一个新刻度——剩余边际。
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这个相对陌生的新指标背后,究竟传递出什么样的重要信号?保险四巨头的剩余边际规模分别有多少?如何透过这一新指标看它们背后隐形的财富?上证报采访多位保险业财务专家,力图揭开“剩余边际”的神秘面纱。
衡量保险股的新指标出现了
2017年,国内保险业的又一个丰收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2.53亿元、890.88亿元、146.62亿元、53.83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68.6%、42.8%、21.6%、8.9%。
根据往年经验,透过净利润,投资者更多关心的是保险股的内涵价值和新业务价值,这被视为衡量上市险企寿险业绩“含金量”的重要指标。但在今年保险四巨头的业绩发布会和路演中,另一项罕见披露的内部核心数据“剩余价值”,却吸引了诸多投行及投资者的注意。
保险四巨头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剩余边际余额分别为6079.41亿元、6163.19亿元、2283.70亿元、1704.35亿元,较2016年末分别增长18%、35.5%、32.3%、20.9%。
对于剩余边际的描述,上述四巨头在年报中是这么解释的:“剩余边际是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不确认首日利得而提取的准备金,如果为负数,则置零。剩余边际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新业务。”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伙人胡静表示:“剩余边际概念来源于2009年修改的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指的是保险合同初始确认的时候,不得确认的首日利得,作为准备金负债的一部分在保单整个存续期间逐步确认进保险公司损益表。”
究竟哪些指标会影响剩余边际?胡静表示,这受到保险公司业务规模和质量的影响。“具体来看,长期保障型产品高增长能带来剩余边际摊销持续增长。”
从剩余边际看保险股的隐形财富
剩余边际为何会成为衡量保险股价值的新指标?如何理解这一会计专有名词对保险公司会计利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据保险业财会方面的专业人士介绍,剩余边际释放是险企未来会计利润的主要且稳定的来源。它是由险企业务的规模和质量所决定的,是作为会计准备金的一部分逐年摊销释放的。
对于剩余边际与利润之间的具体关系,有主流投行曾经这样分析:旧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的利润来源“三差”组成,即死差、费差和利差;新会计准则下,寿险公司的利润由剩余边际摊销、投资回报偏差、经营偏差(包含风险边际释放)、会计估计变更和净资产投资收益等多个部分组成。
既然是折射寿险公司未来利润的一面重要镜子,为何最近两年才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多位保险业财会方面专业人士介绍,主要是因为剩余边际最近两年才出现了加速释放的迹象。剩余边际的释放加速,主要取决于:保障性高的产品日渐增多,可释放的剩余边际利润就越多。
从上市险企2017年剩余边际数据背后传递出的重要信号是:在可预期的情形下,保险四巨头有合计超万亿元的未来税前利润释放空间。随着剩余边际利润“池子”的持续增长,无疑为上市险企业绩提供了较强的安全边际。
剩余边际释放是预测寿险公司利润的最好指标,相当于一笔隐形的财富。它是一个考量寿险公司长期持续利润的重要指标,逐年稳定释放,不受资本市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