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保监会公布险企2017年全年原保险保费数据,结合此前险企已披露的2017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保险机构的转型脉络更加清晰。2017年寿险公司万能险、投连险保费收入减少一半。但在寿险公司中仍旧有7家万能险占比超一半,上海人寿便是其中之一。
万能险占比居高不下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人寿是第一家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大型法人金融机构。上海人寿于2014年9月获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2015年2月正式开业,初始注册资本金为20亿元。根据保监会文件,上海人寿是由览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览海控股”)、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集团”)、上海电气(601727)(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601727.SH)、上海城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600648)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福州宝龙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
2016年4月,上海人寿获保监会批复将注册资本金增至60亿元,从而引入三家新股东,目前上海人寿股东数有13家。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东有:览海控股持股20%为第一大股东;中海集团持股16%为第二大股东;上海电气持股14.00%;上海洋宁实业有限公司持股13.75%;上海和萃实业有限公司持股13.75%;福州宝龙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00%。
回顾其发展历史,上海人寿依靠万能险,成立首年规模保费便接近145亿元。其中,万能险破百亿元,占规模保费近七成。在同期成立的保险公司当中,万能险增速突出。
从具体数据来看,2015年,上海人寿144.89亿元规模保费中,保费投资款新增缴费(万能险保费收入)为100.88亿元。2016年,上海人寿规模保费228.5亿元,同比增长57.7%;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119.9亿元,占规模保费收入比例为52.47%。
上海人寿年报显示,2015年和2016年保费规模排名前五的保险产品均为年金、万能险产品。2016年,排名前五的保险产品规模保费收入累计为168.8亿元,占2016年全年规模保费收入73.8%。此外,万能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数据显示,2015年万能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为95.6亿元,到了2016年增长91.3%至183亿元。
象聚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建坤表示,万能险分拆后的投资账户负债越高,说明产品的保障性越低,偏离了保险的本质。
为规范万能险业务发展,落实“保险业姓保”的理念,自2016年以来,保监会密集出台了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精算制度、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等多项规定,对万能险的规模、账户管理、保障水平、结算利率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监管层对万能险监管的收紧,对高度依赖万能险的寿险公司的影响不言而喻。
据保监会最新披露的2017年数据显示,上海人寿2017年四个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当季规模保费收入比例分别为49%、30.8%、32.26%、39.8%,从数据看出,上海人寿从第二个季度开始原保险保费占比明显下降。甚至一度逼近保监会“一年内不予批准新设分支机构”的监管红线。
而2017年全年,上海人寿规模保费为145.2亿元,万能险保费收入80.5亿元,万能险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例为55.4%,同比去年的52.4%上升了3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2017年上海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同比2016年,由119.9亿元,下降32.9%至80.5亿元。而其原保险保费收入降幅更大,由108.6亿元,下滑40.4%至64.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占规模保费中的占比为55.4%,尽管较2016年同期保费已有所降低,但占比却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
上海人寿相关负责人回复媒体人称,公司四个季度的原保险保费占比均符合监管要求。
上海人寿总精算师姚立超在接受媒体人采访时表示,公司从2015年成立之初,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达100%,到2016年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超90%,因此快速拉大了公司的资产规模。但到了2017年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和保险市场发展趋势推进转型,重点在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银保销售渠道质量上发力,2017年非中短存续期业务增长311.8%,趸交业务同比下降43%。
“对于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小保险公司,加之公司目前销售主渠道为银保,发展高价值业务其实具有一定难度。2017年,公司并没有因为转型使得业务规模断崖式下跌,而是通过拉长产品负债久期,来弥补中短存续期产品。”姚立超如是说。
业内资深精算人士对媒体人表示,上海人寿首先调整的是不超过50%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季度原保险保费比例压得较低,但是又不过监管红线,这是一种策略,并不算真正转型。
探索健康险需撑过“高投入期”
在保险业强调保险的保障性特征的形势下,险企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涉足健康险领域试图以此撬开医养行业市场。
目前,4家A股上市险企均已成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公开信息显示,保险企业正以自建、投资、参股、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渗透到医疗健康上游领域,具体涉及互联网医院、线下医院诊所、智能硬件、养老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入了大健康领域,险资渐成大健康产业投资主力军。
此外,早已有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凭借着雄厚实力,投资建设医院。例如新华保险(601336)获准投资了新华卓越康复医院;阳光保险投资成立的融合医院,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和“万家诊所”,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险企,也都出资设立了医院。
此前有分析指出,2020年大健康产业规模有望超10万亿元。在消费升级,居民对健康愈加关注的时代,大健康产业的诱惑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健康产业由蓝海渐成红海的变革中,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有8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9个保险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虽然目前健康险高速增长,但仍处于高投入期。
资料显示,上海人寿2015年8月成立健康保险部。上海人寿官网显示,设立健康保险部是根据公司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参与税优健康保险业务,并通过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不断积累经营经验,奠定公司未来高端健康险业务基础,形成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亮点。
事实上,上海人寿在开业时曾提出,未来将借助股东的医疗资源,主攻“高端健康医疗保险+健康管理服务”的新路。根据上海人寿年报数据显示,其重疾险、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保费收入规模目前很小。具体来看,根据2015年~2016年上海人寿经营产品情况表显示,医疗保险规模保费收入为15.56万元,重疾险规模保费收入为4.41万元。2016年医疗保险规模保费收入76.28万元,重疾险规模保费收入为6.45万元。
姚立超对媒体人表示,上海人寿2018年开启了新三年发展战略,推进健康险业务发展,探索利用大股东览海控股的医疗资源走健康险特色之路,公司在客户、服务方面,围绕健康服务产业链作积极探索。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人寿目前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中包括了三家医疗机构,分别为上海览海上寿医疗产业有限公司、上海孝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览海医疗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览海医疗投资”600896.SH)。
姚立超表示,公司借助股东览海门诊等高端医疗资源优势,实为互相借力的过程,目前还在起步阶段。公司已经开发了“览海智选重大疾病保险”“览海门诊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产品,未来将持续开发一系列特色产品。
根据其2017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上海人寿参股了览海医疗投资,并持有其2.41%的股权。2018年1月底,览海医疗投资发布了2017 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2017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亿元至-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9亿元至-1.4亿元。对于亏损的原因,公告显示,公司尚处于医疗产业投资业务布局的过程中,2017 年公司在建的医疗项目尚未产生营业收入。
此前,上海人寿总裁石福梁曾公开表示,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寿险公司发展的新模式,即“做大资产规模、做强健康保险”,并在做强做优保险主业的基础上全面发展,逐步成为综合性的金融保险集团。
慧择提示: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人寿按照监管要求和保险市场发展趋势推进转型发展,重点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银保销售渠道质量,主动调整转型。目前公司主要转型方向是降低中短存续期产品比例,非中短存续期业务增长311.8%,趸交业务同比下降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