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清则流清。2017年,在监管层严监管的背景之下,保险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面貌,保险业强保障属性逐步凸显。寿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大幅缩减,纷纷转型风险保障型业务以及长期储蓄型业务,健康险、传统人寿保险的业务占比上升,万能险等产品的业务占比下降,人身险企业的产品机构更加优化。
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保险业在产品创新和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也愈来愈多。“下一步保险科技的应用程度,会深刻地改变保险行业的结构和发展的态势。”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海平在某论坛上表示。
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优化
在调结构、回保障的大趋势下,保险业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业务结构的变化。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4397.58亿元,同比增长19.17%。其中,2017年1~11月底,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4914.21亿元,同比增长21.11%。而曾经占据人身险领域半壁江山的万能险业务,早已风光不再。在中短存续期新政的影响下,去年前11月人身险企业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绝大多数为万能险)累计仅为5536.10亿元,同比减少50.69%。
从业务结构来看,前11月,人身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规模保费收入的比重为17.94%。而在2016年同期,这一比例高达34.35%。平安证券缴文超表示,万能险新规之后,万能险保费占比持续处于低位,行业保费结构不断改善,保障型产品占比上升。
同时,财险公司方面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非车险业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99.46亿元,同比增长24.90%,高于车险增速14.42个百分点,占比30.70%,同比上升2.55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11月底,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483.29亿元,同比增14.34%。其中,交强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55.01亿元,同比增9.56%;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452.49亿元,同比增15.88%。
“"134号文件"以及后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资管政策,包括销售新规的规定,其实并没有限制我们发展产品,而是引导险企要由过去的理财型产品向保障型产品发展,这个导向就要告诉我们去发展长期的养老保险产品、发展普通产品、发展健康产品和意外伤害。”新华保险董事长万峰日前表示。
“保险+科技”成为新发力点
在转型、重构的2017年里,保险业也并非全将重点落在重整产品开发、调整业务机构方面。在调整自身业务的同时,保险业也在借助科技力量重整旗鼓,为下一步的跑马圈地作准备。
2017年6月,蚂蚁金服相继向保险行业开放车险分、定损保;2017年9月,平安围绕人工智能技术作了一系列发布,太保集团推出了业内首款智能保险顾问——“阿尔法保险”;2017年12月,中英人寿牵手腾讯金融云成立“腾讯金融云-中英人寿大数据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在内的科技技术已经渗透进保险行业,主要集中在产品设计、产品销售、风险防范等各个环节。
具体来看,在前期的产品设计方面,依托于大数据分析,保险公司能够精准了解用户需求,调整保险产品结构,同时利用精算技术,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价。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能够基于互联网场景进行产品创新与定制,比如基于网购的退运险,基于线上支付的账户安全险等。
产品销售是目前保险科技渗透率最高的领域。一方面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线上销售;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借助科技手段可以高效地为消费者进行用户画像,并,实现定向营销,精准推送。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各保险公司均陆续开始应用科技手段,但仍有巨大空间,保险科技亟待创新。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最近曾明确表示,鼓励金融保险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持续优化保险市场结构、产品结构。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险业高投入、高成本、高速度的粗放式增长已经难以为继,保险科技将成为今后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监会原副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周延礼撰文指出,从发展趋势看,保险科技将重塑保险新生态,甚至对传统保险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产品回归保障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18年,目前市场上的“开门红”产品,基本都已根据134号文进行调整或设计,且各险企的主打产品多为年金保险和保障型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