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末,一笔保险“大鳄”股权交易在引起业内关注——11月20日晚间,中天金融公告称,与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收购股权框架协议,拟以现金购买上述交易方持有的华夏人寿21% ~25%股权,标的股权交易定价不超过310亿元。若交易顺利完成,其将成为华夏人寿第一大股东。
这笔交易是否能获得监管批复尚属未知,不过这一动作背后意味着,以资产驱动负债模式成长起来的保险新兴势力,正在经历从巅峰回归平静。
监管重拳出击营造保险新格局
2017年末的那场股权交易,其中的主角之一华夏人寿,在2016年末的总资产已近4000亿元,当前注册资本金153亿元。数据显示,2014~2015年,华夏人寿总保费同比增长90%、123%,其万能险“一险独大”的局面十分明显。不过2016年以来,随着万能险监管趋严,其万能险业务不断压缩。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华夏人寿最新总保费收入1592亿元,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
保险“大鳄”华夏人寿瘦身的情形在保险业并不是孤例。富德生命人寿已从2016年末的第五下滑至第八;安邦人寿虽然保住了行业第三的位置,但市场份额从2016年末的9.58%降至7.37%。
随着2017年保险股权新的征求意见稿出台、寿险产品新规等落地实施,对于依赖万能、中短期产品的激进型公司来说,一直以来,获取大量保费收入的“法宝”不复存在,新产品设计、备案、市场接受度又难以指望,做好投资的久期匹配和流动性匹配成为当务之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朱俊生表示,“新的监管环境意味着,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规模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他还指出,监管部门对个别公司采取了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这有助于促进公司和行业转型,但也可能使得个别公司保费收入断流。
近年来,部分保险业“大鳄”背后,是实际控制人通过复杂的股权关系代持,最终形成对保险公司的控制,并把保险公司作为其投融资平台。2017年7月20日,监管层发布《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高了股东的准入门槛和持股比例限制,对股东进行穿透式监管,表明监管层强化险企股权结构监管、从公司治理上强化险企风险防范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0月11日~11月29日,监管层共发出19张监管函。针对相关公司治理现场评估结果及其在“三会一层”的运作,关联交易、合规与内控管理、内部审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强者恒强”中小险企怎样突围
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关注长期价值成长发展理念的传统大型保险公司优势逐渐凸显。
从2017年1~10月的保费数据来看,在华夏人寿等保险“大鳄”排名下挫的同时,一些传统大型保险公司则重新提振。比如太保寿险,总保费排名从2016年末的第七位,上升至第四位;“老七家”中,除新华保险排名下降,国寿、平安寿险仍稳坐第一、第二,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排名均有不同幅度提升。
市场集中度来看,2017年,大型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呈现“强者恒强”态势。2017年1~10月,寿险前十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为70.8%(以总保费计),较2016年底提升3.8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中小险企的竞争压力继续加大。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12月12日,保监会2017年只批筹了6家保险公司;而2016年全年,共有22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朱俊生分析指出,“目前,大部分地区竞争相对较激烈,新公司无论品牌、渠道与服务网络等,难以在短期内有很大突破。另外,如果注册地不在一线城市,人才也是较大瓶颈。在投资方面,新公司一 开始在一些投资资格上受限,不能投或只能委托投资,这也会影响投资收益。再次,由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也影响到外部资源的合作成本——如果只是简单追随多数公司的竞争策略,需要付出更高的费用才能获取银保业务。”
在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理念下,保险业走价值发展之路导向已经确立,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已纷纷开启了转型之路。
在朱俊生看来,公司治理及其发展理念很重要,企业作为有机体是慢慢长大的,不是一味做大做强、求大求全,而要集聚有限资源、切入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部分细分领域,慢慢积累、稳打稳扎,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更能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路来。另外,重视公司内部各种机制的重塑,没有外部显性的资源,可以充分挖掘优化内部机制的隐形资源,后者从长期来看更可能是一家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那些资本实力不足、又耐不住寂寞的中小险企股东而言,监管正在倒逼其“退出”保险业。2017年以来,已有世茂股份、美盈森、金杯电工、飞天诚信等上市公司,陆续申请撤出4家保险公司。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两年可能会有一波中小险企股份转让的情况出现。
在保险业回归“保险姓保”的理念下,传统大型险企的相对优势逐渐凸显,中小险企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