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许有一天,AI会像现在的电一样,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环节。9月20日下午,中国平安通过一场名为“简单生活”的大会再度发布10项AI+创新服务,涵盖寿险、产险、养老险、银行、信用卡、证券、财富宝、陆金所、普惠和好医生等领域。
亮眼黑科技
媒体人站在一块电视屏幕前做了几个表情,AI机器几秒钟得出情绪诊断——情感饱满型,排除面瘫、抑郁、自闭。这仅只是保险科技的一次娱乐化应用。
据悉,此次平安推出的十大AI+创新服务包括:平安人寿“AI客服”、平安产险车险“云理赔”、平安养老险“智能养老”、平安银行信用卡“智能反欺诈系统”、平安证券“AI慧炒股”、平安好医生“AI医生”、平安口袋银行“智能投顾”、平安财富宝“智能财富管理”、陆金所“KYC服务”以及平安普惠“人脸识别”技术。
此次推出的创新服务从健康、出行、理财三大生活场景出发,运用了平安人脸识别、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科技手段。例如平安人寿的“AI客服”和平安好医生的“AI医生”均为业内首次推出。
平安人寿的“AI客服”通过人脸、声纹等生物认证技术和大数据匹配,可远程核实客户身份信息,实现“在线一次性业务办理”的一项服务;平安养老险的平安“好福利”APP可实现在线“刷脸”快速领取养老金。
大数据应用方面,平安银行后台系统通过记录信用卡持卡人的用卡频次、用卡地域等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在信用卡被首次盗刷时识别出是否符合持有人刷卡习惯,进而对盗刷行为实施拦截。该智能反欺诈系统上线半年来,已成功阻止6500万元的盗刷行为。
不少创新服务是多种技术的组合。例如平安产险的车险“云理赔”根据客户标签、事故场景、客户需求、处理方式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后,可形成一套完善智能的理赔服务定制方案。基于LBS(基于位置服务)精准定位和“城市网格”的ICSS(平安呼叫中心服务系统)智能调度平台,可确保“极速查勘”,具备“秒级定损”和“智能风控”能力的AI智能闪赔平台可提供差异化理赔解决方案。从车主报案到车辆修理整个过程中,全程进度可实现可视化、可查询。
首披ABCD科技战略
“智能科技时代正在来临,赢科技者赢未来。”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2017年半年报中表示,期待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在此次大会上,平安集团管理层亦首度披露了平安的“ABCD” 科技发展逻辑,分别是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C)和大数据(D)。
平安集团管理层透露,平安科技整体发展脉络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将科技应用在传统的保险金融主业,由不同业务线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各方面客户体验提升、改善产品销售;第二个方向是围绕金融、医疗健康、房产、汽车等四个生态圈进行科技能力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体验;第三个方向就是平安科技层面做的底层应用研发。这三层可以综合助力资本+科技双驱动。
今年上半年,平安医保服务的城市近250个,覆盖人口6.5亿人,金融一账通服务人群达1.9亿人,不仅为中小银行提供中控台云服务,还为C端客户提供一站式的账户管理服务。上半年,平安互联网用户累计达4亿,集团新增的1800万金融客户中不少是从互联网渠道转换过来。
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盛瑞生说,这三个方向的科技应用有些已逐步开始 “社会化”,例如今年上半年平安金融一账通首次将智能认证加闪赔这两项服务向行业开放。银行一账通已经做了两年,今年上半年已经签约的中小银行达到400多家,又如今年在广西南宁试点的“智能财政云平台”,帮助地方政府摸清自家家底,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我们慢慢想把过去十年左右时间所积累的各种技术、能力、数据,提供社会化的服务,真正实现从资本驱动型向资本加科技双驱动转型。”他说。
10年500亿科研投入
目前平安的人脸识别率已达到99.8%,位居世界第一。
大数据方面,平安目前已经掌握了8.8亿中国用户的数据,每个客户画像超过两万个维度。平安集团已拥有1736个专利技术,居全球金融机构前列。
创新服务的背后是平安的科技战略大布局。平安集团管理层透露,为了进行科技研发和应用落地,平安最近十年来累计投入500多亿元用于科技研发,这两年平安集团在科技投入的大约是营收的1%,去年约77亿元左右,今年随着营收增加,科技方面的投入会更大。
人员方面,目前平安集团科技研发人员超过2.2万人,算法科学家达到500余人。
研发分工方面,目前的分工是数据中心建设、云的设计架构、区块链的底层运用、人脸识别、声纹技术等通用型技术由集团层面来做,专业公司围绕自己的客户做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例如养老险要实现客户足不出户进行养老金申领、医疗保险报销,就需要用到集团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声纹技术,然后和客户身份证对照。
慧择提示:被行业视为“创新风向标”的中国平安集团今年开始了从“资本”驱动型向“资本+科技”双驱动型转型。继13天前首次向保险业开放两项智能产品后,又推出了10项AI+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