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监会召开外资保险公司座谈会,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保险业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放宽准入门槛,鼓励外资进入健康、养老等领域。
十余年来,自中国加入WTO,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便逐步进入了快车道,但中外协同,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至今仍存瓶颈。今年以来,外资险企发展再现新契机,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到近期保监会座谈,未来,或将开启一个“内外结合、纵深合作”的双赢局面。
新契机:保监会呼吁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险企迎利好
中国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保险业先试先行,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成为最早接轨国家化的重要金融力量。
1992年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开启外资险企入华之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保险公司来华掀起高潮,2002年-2005年,平均每年有4-5家外资保险公司获批进入中国。除了门槛的准入,在业务层面,保监会也逐步为外资险企“松绑”。
2003年,监管取消外资保险业务地域限制,同年允许外资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并在第二年允许已设立的外资财产险分公司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改建为独资公司,2006年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保险经纪公司;2012年,保监会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正式向外资财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2015年、2016年,保监会又相继简化取消了外资保险公司相关的一系列审批手续。
进程仍在持续,并在今年蓄势酝酿新契机。8月16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下发,明确了保险等12个领域内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同时明确对外开放时间表、路线图。在国务院点名保险业后,保监会迅速响应召开座谈会,为保险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制定了基本规划。
“从监管趋势的演变来讲,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是越来越开放的。”苏黎世财险中国总经理于璐巍表示,“在严格执行WTO规定的同时,可以看出外资的经营环境是逐渐宽松的,也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
对于保监会此次座谈会,外资保险公司大多认为是一个发展新契机。“加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对于市场而言绝对是正面、积极的”,安盛天平首席战略官、健康险事业部CEO袁颖晖表示。
的确,监管此次座谈,除了表示将在准入政策的优化,也同时提出外资融合发展的方向。保监会表示,对于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鼓励其进入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支持其参与国家和保险业的各项改革,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正如陈文辉在座谈上所说,“中国保险业仍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外资保险公司要坚定对中国对外开放和保险市场发展的信心。”未来,外资险企在华发展,将迎来进一步纵深合作的新时期。
现状:国内市场面面观,外资险企发展也有“小难题”
不容忽视的是,WTO带来的外资险企入华热潮在近两年逐渐消退,特别是在和中国险企的竞争中,稍显后劲不足。近两年来,外资股东纷纷转让、退出的情形也是有发生,如何为外资险企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成为了亟待考虑的问题。
在2001年后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险企经历了从急速扩张到增长乏力的转变,虽然整体的市场份额仍在逐年扩大,但仍倍感竞争压力。专业化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遇到中国庞大的保险业市场和复杂的经营局面,外资险企显然有些“水土不服”。
据保监会数据,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公司,下设各级分支机构1800多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其中,财产保险公司22家,人身保险公司28家,再保险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截止今年7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0022.50亿元。
从市场份额的变化来看,入世之初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不足1%,此后伴随着监管政策的“松绑”,2005年的外资险企累计市场份额一度达到了6.9%。不过经历金融危机,并伴随中资保险公司持续发力,2008年外资险企份额降至最低点,仅3.98%。近两年虽然市场份额缓慢回升,但由于牌照审批的放松导致中资保险公司数量急剧增长,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到2016年末市场份额仅为5.19%。
根据保监会网站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月安盛天平的规模保费位于外资财产险公司第一位,位列全部财险公司第15位。外资寿险企业中,工银安盛人寿以328.99亿元的规模保费居于第一,但在全部寿险公司中位列17,有近三分之一外资寿险企业今年前7月的规模保费位于倒数20名以内。规模较小仍然是外资保险公司较为普遍的情况。
业内探析,在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市场份额、规模普遍较小的现实背后,是外资险企近年来屡屡爆出的股权变更和经营不善情况。例如,由中邮集团和法国人寿各出资50%创立的中法人寿,由于两年间多次更换股东,出现了资金困难、业务停滞的情况,偿付能力数据已经连续两季度在寿险公司中垫底,今年上半年已经亏损4140万元,净资产仅为-4673万元。
事实上,由于偿付能力不足,中法人寿已经暂停了新业务开展,经营活动现金支出仅依靠存量投资资产的赎回变现及股东借款进行支持。而最初发起中法人寿的中外双方股东,中资于2014年退出,外资在转让了25%股份后不再继续参与增资,股份已被稀释至3.33%。
但情况也有所转变。去年以来,强监管、严合规之下,外资险企今年上半年亮点频频。从保监会发布的前7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来看,和2016年同期相比,外资寿险企业规模保费增长整体快于中资险企,同比增长了13.4%,而中资险企的规模保费则缩水了7.34%。这是由于保监会在上半年对万能险产品监管的趋严,多数依赖万能险拉动短期保费规模的中资险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保费缩水情况。外资寿险企业则更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产品以长期保障型为主,收到高压监管的影响较小,因此延续了增长势头。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险企上半年在互联网保险和电销保险方面发展势头不俗,截止上半年,凭借中资股东工商银行的渠道优势,工银安盛人寿以246.3亿元领跑互联网人身险保费。今年上半年电销寿险市场中规模保费前五中有两家外资公司,大都会人寿和招商信诺分别以7.9%的市场份额位于第三,仅次于平安人寿和泰康人寿。外资险企还表现出更高效率的电话销售水平。据中保协统计,今年上半年寿险电销行业的高产能主要集中在外资公司。其中月人均产能在3万以上的有6家,占总体的21%,三家外资险招商信诺、中意人寿、瑞泰人寿企名列其中。
突破口:养老、健康、巨灾,外资险企参与或“多点开花”
对于下一步,外资险企的发力点,保监会给出明确方向。“鼓励外资险企进入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参与保险业经营的新模式,支持其参与国家和保险业的各项改革,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看来,养老、健康、巨灾,未来,将有更多的外资身影闪现其中。
“在海外比较成熟的市场中,健康险的占比非常高。且健康保险人普遍深度参与到了全社会的医疗卫生体系中,这是我国在医疗体制改革、健康保险长期、稳定发展方面可以借鉴的地方”,袁颖晖表示。其举例称,比如安盛集团,在其保险业务中,健康及保障与财产与责任、寿险及储蓄平分秋色,而且越来越成为集团全球业务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安盛集团强调自身从支付方向伙伴方的转型,全面整合集团在全球的医疗网络资源,并借助与数字化领域其他第三方的合作,为被保险人重新打造“保障、赔偿-协调就诊管理-参与健康预防管理-长期健康方案”的价值链。“安盛集团乐意于将这些经验和做法通过其在中国的公司引入市场,共同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保险的作用。”
据了解,安盛集团在全球(除美国外)拥有超过33,000多家医院网络,且在64国家拥有超过35张健康险执照,可在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跨境医疗及保险服务。在法国、英国、德国等主要国家均是主要的商业健康险承保人。
背靠大树,对于下一步,袁颖晖介绍称,安盛天平作为安盛集团健康险业务在国内主要的经营主体,目前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提供全球性的健康保险保障和服务,未来,安盛天平将在安盛集团的品牌、资金、技术、网络等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开拓城市主流人群的健康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市场,争取成为细分市场上的主流保险人。“借助安盛集团与全球性医疗集团的关系、资源撬动在中国市场的深度合作,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为良好、国际化的服务和体验。”
除健康险业务外,养老保险、巨灾保险也成为了保监会重点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不少外资险企也已在这两方面有所尝试。瑞士再保险在今年相继与黑龙江、广东和大连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城市综合风险管理方案,“中国的巨灾保险建设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瑞士再保险中国区总裁陈东辉指出,“一方面,保监会等相关部门以推动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为起点,期待建立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制度,实现全面覆盖,但这对中央财政负担很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各地风险情况差异巨大,近年来多地陆续开展了形式和内容各异的巨灾保险试点。”
中国保险业仍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而在这一黄金机遇期中,牢抓自身优势,发力共同协作,或才能真正助推保险业整体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