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正处在大额亏损中的长城人寿来说,转型期对保费收入的比例做出调整,公司方面称是“主动所为”,对于正处在大额亏损中的长城人寿来说,转型更需要勇气。
在“保险姓保”的监管指向下,长城人寿也踏上了压缩万能险保费收入的旅程。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绝大部分为万能险)收入为16亿元,同比下降51%,占规模保费的比例为36%,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相应地,公司同期保费收入为46亿元,同比下降47%。
亏损源于投入增加
据长城人寿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亏损额达3亿元,仍旧没有摆脱去年全年由2015年的盈利转为亏损超5亿元的不利局面。对此,公司方面对《投资者报》解释称,之所以出现亏损,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正大力推动业务转型,提高保障型业务占比。一般来说,相较于投资型业务,扩展保障型业务的前期投入成本较高。
数据显示,长城人寿今年上半年的原保费占比为62%,这一比例相对去年同期微增了2%。但就绝对数字而言,公司今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仍旧下滑,由去年同期的54亿元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9亿元,同比下降45%。为何在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的同时,账面显示的原保费收入却下降了?
长城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原保费收入账目数据下降,主要是因为公司相应统计口径做出了调整。2016年银保渠道销售的鑫城年金在年度审计(2017年4月完成)时调整认定为投资合同(原为保险合同),收取的保费参照万能险处理方式。因此,此后公司上报保监会月度保费数据中“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中剔除了鑫城年金的保费收入。实际上,调整完成之后,按照统一口径计算,公司今年上半年原保费收入是同比增长的。
转型重保障及储蓄产品
转型期的长城人寿也对保费收入的比例做出了调整。按照公司方面提供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占总规模保费的比例仅为36%,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4个百分点。
公司方面对记者表示,这是公司主动调整保费结构的成果。从目前情况看,36%的比例基本达到公司调整业务结构的目的。
长城人寿表示,公司将着重开发“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产品。在产品的设计开发中,首先强化产品的保障属性,丰富疾病、医疗等保障型产品种类,其次强化产品的长期属性,增加教育金等长期稳定的储蓄类产品。
据了解,截至目前,长城人寿今年已开发了以康健人生寿等重疾险为代表的10款风险保障类产品,及以盈相随C等长期年金型产品为代表的6款长期储蓄类产品。
同时,在个险渠道建设上,公司将大力推动增员,上半年代理人数量同比已增长32%。公司还将积极推进机构的开设。截至6月30日,监管层已批复长城人寿开设3家中支及7家四级机构。
长城人寿通过了一项增资50亿的方案。根据增资方案,如果增资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核并实施,中民投资本管理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将成为长城人寿的第二大股东,涌金系等原有小股东的股权将逐渐被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