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
盲目发展短期理财型业务、激进投资对抗原股东、资产负债错配……这是近年来保险业粗放发展的几个缩影,一些保险公司偏离主业,究其原因,是其不懂保险、不尊重保险、不是真正想做保险。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说,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风险管理,部分保险公司发展战略出了大的偏差,对于行业应该干什么、公司应该怎么干,认识十分模糊,干了很多不该干、不能干的事情。
个别公司以高回报率大量销售短期理财型产品,获得大量保费后,进行激进投资甚至挪用保费增资,放大财务杠杆,虚增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公司异化为控股股东的融资平台。
有的保险公司长期依靠股东“输血”,套路就是“业务膨胀——增资——再膨胀——再增资”,最终膨胀为保险业的一个“脓包”,危害“身体”健康。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全行业要固守立身之本,要把主业做强,要有做百年老店的志向,把风险管理的优势发挥出来。
纠偏
乱象和风险面前,监管对症下药。上半年,非寿险投资型业务试点被叫停,中短存续期产品“瘦身”,万能险期限拉长,违规保险机构相关业务和投资资格被停掉……“空子”陆续被堵上,“脓包”逐个被挤破。一些保险公司挣快钱的套路不灵了,在保险业要干好保险的事。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表示,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更成熟,监管部门更多会让市场自己去调整。如果保险公司不回归主业,保障价值得不到体现,未来保费收入等会有压力,就会被市场淘汰掉。中国保险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些年成立的一些保险公司,它们的股东、经营者相对不成熟,监管部门引导回归保障本源很有必要。
“让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不仅是监管要求,也是大势所趋。”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说,保险公司要由理财管理者回归到风险管理者,提供的风险保障要体现在保障责任、产品性价比和理赔服务上。近年来保险业保费规模不断提升,但“含金量”并不高。回归风险保障,需要优秀的精算、核保和理赔人员做支撑,目前国内还比较薄弱。
他表示,保险公司要回归保障,就要先打牢“地基”,做好长期“吃苦”准备。
回归
这些年来,绝大多数保险公司一直坚守保障本位,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扩大期交业务,收缩趸交业务,业务结构更加健康。
一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7.4%、45.9%、67.3%和47.5%。新华保险、中国人寿均在削减低价值率的趸交业务,提升高价值率的长期期交和保障型业务占比。其中,新华保险一季度银保首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99.8%,个险首年趸交保费同比减少34.2%。
业内这样形容保险业务:趸缴业务就像农民种麦子,一年一次,年年都得辛苦;期缴业务就像果农种果树,只要种好了,年年都可以丰收。
一家长期依赖万能险发展的小型保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正按监管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压缩短期理财型产品规模,在保障型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同时发展期缴业务,已经感受到转型的“阵痛”,保费出现下降,但公司的负债水平更加合理。
保监会的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负责人的说法,1至5月,我国保险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万能险保费收入2866亿元,同比下降56.53%,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5.04%,同比下降17.5个百分点,同时风险保障型产品增长较快。大部分公司万能险业务经营较为规范,资产负债匹配基本得当。
保险业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致力于发展保障型业务,在市场上精耕细作的保险公司,虽然保费增速不快,但“含金量”更高,后劲儿更足。显然,一直以来本分经营的保险公司已经占得先机,对个别习惯了粗放经营的保险公司,则要踏实做个合格的“果农”,待到“果树”枝繁叶茂时,不仅可以“挡风遮雨”,还有果实在招手。
保险业的“初心”,就是无论社会赋予保险业多少功能,都不能忘记保障功能是行业发展的根基,保障是保险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