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政府职能转变切入保障市场
作为一家总部设立在地市级的寿险公司,经过5年的发展,东吴人寿的机构网络逐步覆盖了四川、河南等6省市。总资产由2012年的20.4亿元提升到2017年3月底的165亿元,增长了7倍多。其保费规模从2012年的4000万元提升到2016年85亿元,增长了212倍。同时,该公司还完成了开业以来的首次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金增加到40亿元,2016年年底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358.35%。
在公司成立之初,东吴人寿就明确了“社会保障服务商和财富管理供应商”这一战略定位。围绕这一定位,该公司从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切入,与苏州市人社局携手开展的“医保康”补充医疗项目,探索了政府医疗救助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项目运行4年多来,累计承保2346万人次,累计理赔27.15万人次,累计赔付金额6.28亿元,项目覆盖人群680多万人。
“保险公司应主动对接政府职能转变,特别是把握在民生保障服务方面的机会。”徐建平表示。
在补充医疗保险之外,税优健康险也是东吴人寿大力发展的特色产品。2016年承保客户13388人,承保保费3210万元,保单件数占全国27.5%,保费规模占全国34.8%,均居行业第一。
事实上,税优健康险试点一年多以来,部分保险公司有一些对盈利和赔付的疑虑,态度谨慎,到目前为止,很多大型公司的税优险保费规模仅位于百万元级别。那么,东吴人寿为何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态度?徐建平表示,这源于该公司对健康和养老产业的布局,税优健康险是很好的切入点,公司从前期准备、市场调研、方案设计、业务拓展、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做得比较扎实,产品本身也有税优+、健康+、保险+的特色,比较受欢迎。
东吴人寿副总裁夏卫新补充表示,税优健康险业务不仅体现了该公司社会保障服务商的角色,并且这部分人群与今后要实行的税延型养老保险业务人群高度重合,税优险本身不一定能给公司带来盈利,却可以与其他业务一起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促进双轮驱动
按照行业发展规律,寿险公司前期投入大,盈利周期较长,一般要成立七八年时间才能开始持续盈利。徐建平表示,寿险业的特征是前期投入大,而随着规模的累积以及续期保费的滚动,前期投入的收益性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从投资方面来看,东吴人寿较快具备了股权投资能力、信用投资能力和股票投资能力,并且投资收益连续3年大幅高于行业和市场平均水平,2015年投资收益率达到10.48%,为公司首次实现当年盈利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在资产荒和资本市场调整的背景下,投资收益率达到7.47%,明显高于行业5.66%的投资收益率水平。“一方面,抓住市场机遇,投资节奏把握较好;另一方面,在投资结构上,在权益投资板块获得超额收益,在另类投资板块大胆创新。”徐建平表示。他强调,主动投资能力对于寿险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徐建平出身于投资行业,曾在东吴证券、东吴基金担任高管,而在他加入东吴人寿之后,其在投资领域的优势也被“移植”过来。该公司重视投研一体化建设,创新开展股权投资,包括参股首家经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险资PE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首支私募股权基金——合源新三板基金等.除此之外,东吴人寿还参与首例国企中国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参与发起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并成为首批会员,参与发起设立苏州资产管理公司。
徐建平透露,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该公司的认真考虑之中。不过,由于目前尚无实质性进展,因此他未谈及更多详情。
有上市目标目前尚在栽树阶段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站在5年的历史时点上,东吴人寿给未来的发展定下了怎样的方向?又将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对此,徐建平也做出了回答。
其次,从专业寿险公司到保险集团的跨越。徐建平表示,东吴人寿的集团化进程正在推进中,包括考虑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养老护理公司等。第一步是先做好做实寿险业务。
再次,从产品供应商到保险金融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也就是要推进平台化的过程。“要么成为平台,要么参与平台。”徐建平表示,该公司致力于提供一揽子保险金融解决方案,为消费者提供财务规划、人寿保险,以及健康生活等多方面的服务。
此外,对于早期提及过的上市计划,徐建平表示,上市是长期战略中的一个考虑,尽量选择主板上市,但这还是远期规划。“公司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和收获期三个阶段,在初创期要实现经营的全国化;在成长期要实现公司的集团化;而在收获期则要实现平台化,其中包括上市计划。”徐建平表示,目前公司还处在栽树的阶段,将踏实做好业务,等待收获期的到来。
未来东吴人寿将致力于实现三大跨越。首先,从区域性经营到全国性经营的跨越。据介绍,目前东吴人寿已经在6个省市开设了128家分支机构,初步形成了全国化经营的格局,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扩大机构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