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还被同为保险业机构的财险公司“羡慕不已”。去年1-2月,据本报记者统计,总保费增速在100%以上的寿险公司数量达到35家,占到当时76家寿险公司总数的46%。
而从今年市场主体的情况看,曾经“保费增速低于三位数都会不好意思”的中小寿险公司,齐刷刷呈现另外一种景象。
保费增速在100%以上的寿险公司仅7家,保费增速从高至低依次为中华人寿、太保安联健康、陆家嘴国泰、平安健康、德华安顾、珠江人寿、安邦人寿。其中前5家公司的规模保费排名均在行业第60名之后,都具有基数较小的特点,仅安邦人寿和珠江人寿有所不同。
安邦人寿1-2月规模保费1645亿元,仅次于中国人寿(2147亿元),市场排名第二位,保费同比增速达到118.47%。安邦人寿总保费中,原保费保费收入占比99%以上,约1630亿元,同比增长11.2倍。
珠江人寿前2个月的规模保费则为83.6亿元,市场排名第27位,同比增长129%。其中,原保费为79.9亿元,同比增长389.95%,原保费市场排名第25位,在总保费中占比95.6%。
与超100%增速险企少相对的是,超四成人身险企的总保费下滑。数据显示,1-2月规模保费同比下滑的,寿险公司达34家,占到79家险企总数的43%。其中,17家险企保费降幅超过50%。从原保费看,1-2月同比下滑的寿险公司数量为20家。
业内认为,对中小险企而言,今年在坚持姓保的同时还想做到兼顾规模,有一定的挑战,全年的规模同比持平已不易。目前,按照监管要求,各家公司要考虑全年的中短期业务占比不超限额、每个季度的原保费占比和中短期占比满足要求,还要每月报送中短期产品规模,实际上是要每个月都合规不超比例,很难再有逾矩的“创新”。小型险企想“屌丝逆袭”,再像此前有公司在短时间内靠中短期产品做到数百亿元保费规模,将不再现实。
而未来,从长期看,中小险企发展的可行思在于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聚焦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比如,中小险企定位地方性公司,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业务,为地方做好保险服务和提供保障,服务一方群众。或者借助股东优势或互联网技术等开展业务,聚焦特定领域的保险业务,做专做精,满足小众需求。
寿险公司保费出现如此剧变,与监管机构出台举措严格监管万能险、中短存续期业务,强调“保险姓保”不无关系。未来,保险公司需积极致力转型,精准定位,做到小而精,满足客户的优质需求,才能需求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