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前陆续召开的省级两会上,雾霾治理再度成为热点话题。除了口罩、空气净化器、“抗霾食品”、“防癌化妆品”等产品热卖外,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与雾霾直接相关的险种。
PM2.5爆表催生“雾霾经济”,保险公司也爱“蹭热点”
随着PM2.5“爆表”现象多发,雾霾经济随之兴起。媒体据统计,2016年12月从红色预警发布的前5天,京东商城售出口罩逾1500万只,同比增长超过380%,售出11万台空气净化器,同比增长超过210%;PM2.5检测仪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05%。
在室外污染严重的情况下,外卖平台成为打工一族的新宠。百度外卖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周订单量比上一周的订单量增长21.3%。从餐品类型来看,部分商家推出了防霾、清肺菜品,数据显示,包含银耳、梨等“洗肺佳品”的菜品销量也有所提升。
“避霾游”成了近期旅游主题的一大热点。有旅游平台透露,京津冀地区成为避霾游的最大客源地。境外的海岛以及国内三亚、丽江、厦门、桂林、福州、舟山等既能避霾又可避寒的地区将是重要旅游目的地。
除了上述主流产品外,“避霾化妆品”、“进口罐装空气”“衣物防霾剂”、“除霾熏香”等边缘产品也在电商平台上屡见不鲜。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公司在“雾霾经济”的热潮中同样不敢落后。据公开资料显示,携程旅游日前与平安保险合作推出了“平安携程雾霾卫士特定疾病保险”,太平财险也与大特保以及慕尼黑再保险携手推出了直指雾霾的“呼吸系统重疾险”。
具体来看,据媒体人了解,太平财险与大特保以及慕尼黑再保险推出的“呼吸系统重疾险”保障责任为呼吸系统重大疾病,覆盖肺部恶性肿瘤、始末期肺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严重哮喘。
携程旅游与平安保险合作推出的“平安携程雾霾卫士特定疾病保险”则同样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所涉及。资料显示,该险种有效期为一年,保险期间开始日起30日以后,被保险人经医院诊断初次患呼吸系统特定疾病,将可以获得医疗赔偿。
历史上也有“雾霾险”,诞生数日即遭夭折
事实上,早在2014年上半年,“雾霾险”就已横空出世,多家险企也曾对其进行布局。从此前的雾霾险来看,大抵分为两种模式。一种跟直接挂钩空气质量数据,如果承保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在规定日期达到一定数值,投保人可获得资金补偿;一种则偏向于重疾险,如果投保人因雾霾身患疾病则可得到一定量的保险金。
不过,上述模式也备受市场质疑,一方面,从空气质量相关险种来看,有保户质疑部分产品指定的索赔标准要求过高,历史上鲜有先例,保户难以获得补偿。雾霾险有炒作嫌疑。另一方面,从重疾险相关产品来看,被医疗机构认定因雾霾致病有一定难度,且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医疗保险一般期限为一年,不保证续保,这意味着一旦出现保险责任的赔付,保险公司在赔付医疗费后,投保人在下一年交保费时,可能需要额外增加保费,也有可能被保险公司拒保。因此,雾霾险对同一病人是否有可延续性还有待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2014年诞生的遭遇了雾霾险遭遇了现身几天即被下架的局面。彼时有业内人士透露,“雾霾险”被认为不满足“有可保利益”和“符合大数法则”两大原则,与保险本质相悖。
监管层严查“奇葩险”,“雾霾险”能否走出“黑历史”
如今“雾霾险”再次现身,有业内人士担心其重蹈覆辙。
此外,今年年初,保监会日前发布《财产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开发指引》,直指炒作概念的噱头性产品。
具体来看,八类保险产品被保监会明令禁止保险公司开发,分别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法律上承认的合法利益;约定的保险事故不会造成被保险人实际损失的保险产品;承保的风险是确定的,如风险损失不会实际发生或风险损失确定的保险产品;无实质内容意义、炒作概念的噱头性产品;没有实际保障内容,单纯以降价(费)、涨价(费)为目的的保险产品;“零保费”“未出险返还保费”或返还其他不当利益的保险产品以及其他违法违规、违反保险原理和社会公序良俗的保险产品。
对于2014年雾霾险被叫停的情况,有分析人士称彼时保险公司在上线产品前应研究过相关数据,但仍借空气质量不可预知吸取保费,这种操作跟赌博无异,涉嫌违规。
此外,按照日前发布的新规来看,“雾霾险”的名称也有炒作概念之嫌。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两家保险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均不涉及对空气质量的预测,保障范围均为与雾霾相关的重疾险。从产品名称来看,目前推出的产品也未再简单粗暴的以“雾霾险”命名,而是将产品保障范围体现在产品名称中。
不过,目前来看此轮推出的“雾霾险”似乎仍待完善。有内部人士对媒体人表示,保险公司方面还有对“平安携程雾霾卫士特定疾病保险”需要修改的地方,因而该产品尚未上线。“呼吸系统重疾险”则未上线太平财险官网,目前在合作方的微信平台上出售。
慧择提示:在2014年的时候,保险公司就推出了雾霾险,当空气指数达到一定标准后即可获得赔偿,不过现身几天即被下架。日前,又有保险公司与在线旅游平台推出的“雾霾险”,不过保障范围均为与雾霾相关的重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