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让万能险进一步提升传统保险保障功能,几经酝酿后,上周保监会终于连发两项人身险监管新规:《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意在提升传统保险产品保障功能与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
2019年起险企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不得过半
近年来,在中小险企“弯道超车”的诉求下,理财型为主的万能险增长速度较快,目前已占整个人身险市场1/3。但高收益、低保障、偏理财、中短期为主的万能险,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短线长投”的现金流风险隐患,加大了险企经营风险,也偏离了保险保障本质。
针对此,监管机构酝酿已久的人身险新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终于在9月6日正式下发。
媒体人注意到,此次保监会的两项新规就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强化总精算师责任等多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不符合该通知要求的保险产品,则要求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
首先,对个人定期寿险、两全保险、终身寿险、护理产品的死亡(护理)保险金额,按照投保年度的不同阶段,作出了最低限制规定,即风险保额不得低于累计已交保费或账户价值的20%-60%,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风险保障要求,同时也抑制了保险产品异化为短期理财的特性。其中,包括提高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水平,将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年龄段的死亡保险金额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
其次,将万能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的上限由3.5%下调至3%,并规定“新开发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高于评估上限的产品需要经监管部门审批。一方面压低了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从监管层面控制了高定价利率万能险的规模。
保监会还对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提出比例要求,要求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进一步降至40%和30%,同时给予了5年缓冲期,以给市场明确预期,避免“急刹车”形成现金流风险。
同时,对于部分公司通过“保单贷款”形式规避“中短存续期产品”规定的现象,此次明确了贷款比例不得超过保单现金价值或账户价值的80%,并规定不得使用信用卡进行相关操作、避免单纯套利现象。
除此之外,还要求在2017年起将投连险和变额年金、及相关附加险也纳入“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范围,并明确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不得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
激进中小险企将迎转型压力
新政实施后,万能险等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两项新政策的推出是前期征求意见的阶段性落地,与征求意见相比更为柔和。”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同时,强调保险产品设计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属性,将推动长期期交业务的发展、拉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为未来利润的稳定释放搭建空间。
而中银证券认为,在“三步走”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市场活力涌现、保费增长明显,但部分公司的产品也存在着过度强调理财、而较大偏离保险保障本质的情况,且资金运用的方式不完全符合保险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存在着流动性隐患。此类现象与近年来监管部门的“回归保险本质”的导向存在偏差,并对保险以外的相关行业产生了影响、引发了多方的关注,改革中的及时跟踪与调整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
“强调保险产品设计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属性,能够推动保险长期期交业务的发展,拉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为未来利润的稳定释放搭建空间;”广东某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人表示,而且,监管要求建立产品回溯机制,强化产品问责,这也将倒逼险企增强合规意识,提升对产品精算、法律合规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新规出台后对于保险业务开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分析人士表示,从中短期来看,由于大型寿险公司价值转型、重期交重个险的布局较为彻底,新规带来的冲击影响相对有限,而其相对竞争力会有所加强。而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受限与销售难度加大,将显着降低对这种产品依赖度极高的中小保险公司的保费和险资投资规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万能险保费收入达8103.24亿元,同比增长147.3%,比2015年全年还多出450多亿元。其中,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君康人寿4家公司的万能险占规模保费比例均超过75%。
但可以预料的是,在政策过渡期内,部分现有高定价利率产品仍有可能受到追捧,预计行业保费增速短期内仍将维持。但过渡期之后,罗毅则判断,保险产品激进定价和高利率行为将会受到显着遏制,“保险业务结构将逐步优化,保险公司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预计接下来以传统型保险为主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将出现加速增长的局面,而保护储金及投资款将加速下滑。”
慧择提示:保监会发布两项新规,有助于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质,对流动性风险、“短债长投”、资产负债匹配等风险将进一步控制。另外,新规还进一步提升传统保险保障功能,此前以万能险“独霸江湖”的中小险企将面临较大考验。
2019年起险企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不得过半
近年来,在中小险企“弯道超车”的诉求下,理财型为主的万能险增长速度较快,目前已占整个人身险市场1/3。但高收益、低保障、偏理财、中短期为主的万能险,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短线长投”的现金流风险隐患,加大了险企经营风险,也偏离了保险保障本质。
针对此,监管机构酝酿已久的人身险新规——《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终于在9月6日正式下发。
媒体人注意到,此次保监会的两项新规就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万能保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强化总精算师责任等多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对于不符合该通知要求的保险产品,则要求在2017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
首先,对个人定期寿险、两全保险、终身寿险、护理产品的死亡(护理)保险金额,按照投保年度的不同阶段,作出了最低限制规定,即风险保额不得低于累计已交保费或账户价值的20%-60%,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风险保障要求,同时也抑制了保险产品异化为短期理财的特性。其中,包括提高人身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水平,将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年龄段的死亡保险金额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
其次,将万能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的上限由3.5%下调至3%,并规定“新开发的”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高于评估上限的产品需要经监管部门审批。一方面压低了负债成本,另一方面从监管层面控制了高定价利率万能险的规模。
保监会还对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提出比例要求,要求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和2021年进一步降至40%和30%,同时给予了5年缓冲期,以给市场明确预期,避免“急刹车”形成现金流风险。
同时,对于部分公司通过“保单贷款”形式规避“中短存续期产品”规定的现象,此次明确了贷款比例不得超过保单现金价值或账户价值的80%,并规定不得使用信用卡进行相关操作、避免单纯套利现象。
除此之外,还要求在2017年起将投连险和变额年金、及相关附加险也纳入“中短存续期产品”的监管范围,并明确终身寿险、年金保险、护理保险不得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
激进中小险企将迎转型压力
新政实施后,万能险等人身保险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两项新政策的推出是前期征求意见的阶段性落地,与征求意见相比更为柔和。”华泰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同时,强调保险产品设计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属性,将推动长期期交业务的发展、拉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为未来利润的稳定释放搭建空间。
而中银证券认为,在“三步走”的寿险费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市场活力涌现、保费增长明显,但部分公司的产品也存在着过度强调理财、而较大偏离保险保障本质的情况,且资金运用的方式不完全符合保险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存在着流动性隐患。此类现象与近年来监管部门的“回归保险本质”的导向存在偏差,并对保险以外的相关行业产生了影响、引发了多方的关注,改革中的及时跟踪与调整对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有积极作用。
“强调保险产品设计的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属性,能够推动保险长期期交业务的发展,拉动行业新业务价值的进一步增长,为未来利润的稳定释放搭建空间;”广东某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对媒体人表示,而且,监管要求建立产品回溯机制,强化产品问责,这也将倒逼险企增强合规意识,提升对产品精算、法律合规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新规出台后对于保险业务开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分析人士表示,从中短期来看,由于大型寿险公司价值转型、重期交重个险的布局较为彻底,新规带来的冲击影响相对有限,而其相对竞争力会有所加强。而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受限与销售难度加大,将显着降低对这种产品依赖度极高的中小保险公司的保费和险资投资规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万能险保费收入达8103.24亿元,同比增长147.3%,比2015年全年还多出450多亿元。其中,安邦人寿、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君康人寿4家公司的万能险占规模保费比例均超过75%。
但可以预料的是,在政策过渡期内,部分现有高定价利率产品仍有可能受到追捧,预计行业保费增速短期内仍将维持。但过渡期之后,罗毅则判断,保险产品激进定价和高利率行为将会受到显着遏制,“保险业务结构将逐步优化,保险公司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预计接下来以传统型保险为主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将出现加速增长的局面,而保护储金及投资款将加速下滑。”
慧择提示:保监会发布两项新规,有助于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质,对流动性风险、“短债长投”、资产负债匹配等风险将进一步控制。另外,新规还进一步提升传统保险保障功能,此前以万能险“独霸江湖”的中小险企将面临较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