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新居民开始领工资
清晨7时许,69岁的陶传荣乐呵呵地把面条递给顾客,这是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以前天天种地,现在闲下来了,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做点小生意,充实得很。”
陶传荣是芜湖市经开区龙山街道红星社区的居民,一家五口人,靠五亩地为生。“去除作业、化肥、收割用的机械等费用,一年下来挣的钱刚刚够维持温饱。”陶传荣说,自2003年开始,这五亩地陆续被征收,现拆迁在外租房过渡。2005年元月起,陶传荣开始享受失地农民补贴,现在,这笔补贴已由起初的每月110元调整为210元。
然而,没有了地的陶传荣已经慢慢转变为这个城市的新居民,每月210元的补贴对于已经步入老年的他维持生活来说是不够的。“养老保险?那是城里人的事。”陶传荣还记得两年前他说的这句话。
2009年5月25日,芜湖市政府第1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芜湖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当街道工作人员跟陶传荣用三句话解释了他可以得到的实惠时,陶传荣仅用了几分钟时间考虑,便决定拿出积蓄和当时征地得到的补偿款办理养老保险。
“街道的人说,我缴的费用是全账户管理,就算我人不在了,剩下的还能退回来。除了这个,还有每年给我的补贴和基础养老金。”陶传荣告诉记者,深奥的道理他弄不明白,但只知道缴了这钱不会吃亏。
于是,2009年12月,他和老伴各拿出20000余元双双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如今,老两口每月除了失地农民补贴以外,还能领到共计约650元的养老金。
“领到的养老金加上补贴,另外还有卖面条的挣来的钱,比以前种点地累来的钱要多一些,能余一点钱,而且人不累,按月领钱心里也踏实。”陶传荣说。
与陶传荣同样踏实的还有家住芜湖市经开区向阳小区的的顾学全。记者到他家中时,已是花甲之年的顾学全刚停下三轮车,脱下印有街道志愿者字样的帽子,“我现在没事就去做文明劝导员,骑着车转转还能锻炼身体。”
顾学全老伴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几年前患上了脑梗塞。老两口有3个儿子,都还孝顺,但各自的收入并不高,“我们以前总把‘养儿防老’挂在嘴边,但作为父母,我们也不想让儿女们操太多心,能不麻烦还是尽量不麻烦。”2003年起,老两口的一亩多田被征收,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两位老人由农民转变为城市的新居民。2010年8月,在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后,老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拿到的钱是实实在在的,用我们以前种地讲的话就叫‘旱涝保收’,想到按月有钱拿,觉得很稳定,没太大的思想负担,身体也健健康康的。”顾学全说。
先行:养老保险覆盖盲点
事实上,回望2009年之前,芜湖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还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那个时候,随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障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紧随而来的,是如何解决芜湖70万农村居民和31.3万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这一重要问题。
如何让这部分群体实现老有所养,不再为步入老年后的基本生活发愁呢?2006年,针对国家尚无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现状,芜湖市开展了专题调研、分析论证,于2009年9月1日出台了《芜湖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明确了本市行政区域内具有本市户籍满5年(政策性安置、区划调整和婚姻等原因迁入的人员不受户籍年限限制)未纳入行政机关和事业编制管理、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16周岁以上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010年,芜湖市辖三县被纳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后,芜湖便及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三县农村户口居民,可通过新农保享受养老待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三个险种,基本涵盖了城市户口居民、农村户口居民、就业居民、非就业居民。至此,芜湖在养老保险政策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统筹城乡、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来源:新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