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热潮,让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眼红不已。虽然“快返型”分红险在理财市场也占据了部分江山,但保险公司显然想进一步掘金。近日来,不少保险公司相继开始推出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实质上就是披着家财险“马甲”的理财产品,注重资金周转与保障功能的投资者最好慎重选择。
理财产品披新“马甲”
“投保家财险,还能拿到分红?”看到理财型家财险的介绍,一些投资者有点犯糊涂了,到底是投保还是投资?既能保障家庭财产,同时还有比银行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这是近日部分理财型家账险的宣传口号。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有险企开始销售理财型家财险。如安邦保险今年推出的“共赢2号”,就属于理财型家财险,投保期限为1至5年,保额为保费的两倍,如果期限为1至3年,其到期收益率高于银行同期定存利率0.5%,而如果期限为4至5年,则收益水平相应比同期定存利率高出0.6%。值得一提的是,“共赢2号”属于保本保息产品,而且其收益率与银行利息保持联动。
除此之外,人保的“金牛第三代投资保障型家庭财产保险”、华安保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财险”等险种,也是以财产保障加投资理财双重功能吸引客户。除了具备传统的保障功能外,收益率都能与银行利率联动且高于同期银行利率。不过也有消息称,部分保险公司的此类理财型家财险已经停售。
不能当理财产品来买
相比不出险无赔付的消费型家财险,理财型家财险不仅能取回本金,还能获得跑赢定存的收益。理财型家财险的优点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目光,但这类产品真有这么可靠?看多了理财产品陷阱的投资者有些担心。
理财专家表示,非寿险理财型产品的风险,主要在于产品本身的设计,以及监管不严两个方面。首先,理财型家财险主要都是在短期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很多保险公司并没有考虑过长期的做法,因此在长期投资上风险控制可能存在问题。其次,理财型家财险产品开发时间不长、规模不大,因此监管也不如寿险完善透明,“就像现在,监管层对这块的监管就很模糊,没有说不让出,但也没有说能出”。
因此,理财型家财险的“硬伤”也比较明显。首先,是保障范围的隐患。由于保险型的理财产品的功能以理财为主,只是附带一份相应保额的家财险。相比消费性家财险,其保障范围确实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缩水。如“共赢2号”的保障范围,就仅仅适用于火灾、爆炸、高空坠落等非人为因素引起的损失,对于一些人为因素如盗抢等并不在理赔范围内。
其次,理财型家财险的投保期限,在家财险产品之中可以说是最长的。虽然保险产品满期后,投保人能得到本金和一部分收益,但这个保险期限一般是1-10年。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不能将投资型财险当做银行理财产品来买。因为不管收益多少,投资型财险仍然属于保险,提前退保有较大损失。
此外,理财型家财险也有一些较为隐晦的缺陷。投资型财险的收益设计,通常都是以银行同期定存利率为基数。如果遇到降息,投资型财险的收益就会相应“缩水”。同时,从保费上看,加入了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无论是家财险还是意外险,其保费往往都要高于普通产品。
需要提醒的是,家财险的投保额并非越高越好,无论投保金额多高,在出险以后保险公司只会按实际损失赔付,最高不超过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保险公司争夺理财市场
有意思的是,理财型家财险的重出江湖,也引发了市场对于保险公司争夺理财市场的讨论。实际上,理财型家财险并非今年才出现。早在2001年,华泰财险就曾推出国内首只理财型家财险。到2006、2007年时,借助资本市场的红火,几乎所有的财险公司都推出理财型财险,并热销一时。然而,随着2007年年底股市的走熊,理财型财险的热度开始下降,再加上保监会在2008年提高投资型财险业务经营准入门槛,投资型财险产品纷纷停售。
理财型家财险,为何会重出江湖?在业内人士看来,客观上,近一年来监管层有放开的趋势;而主观上,持续火爆的理财市场让财险公司也坐不住了,所以市场上又重新开始出现这一类型保险。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来各大保险公司在抢占理财市场上可谓不遗余力。首先,是分红险一枝独秀,往年分红险在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只在60%以上,但随着CPI不断高企,分红险被誉为是抵御通货膨胀的利器,市场份额直逼80%。而近来股权类理财产品的萌动,更是牵动了各大保险公司的神经,多家保险公司均透露出希望发行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意思。对理财市场的争夺,对于各大保险公司来说,可能将是一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