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四川)德阳城北文昌社区一房地产开发项目施工地旁的一片废墟上,德阳市民徐勇夫妇很是气恼,他们介绍说,开发商趁着岳母何显秀外出旅游的时候,把岳母家一楼一底的房子给拆了。而此时,尚不知情的何显秀仍在贵州旅游。最可气的是,事后开发商道歉“拆错了”,并表示将和被拆房屋的家人协商赔偿事宜。
中国人很少为房屋买保险,然而,当各类事故、灾害造成房屋出问题时,却只能哑巴吃黄连。那么,到底该不该为房屋买份保险呢?
为什么需要一份住宅保险
案例
“国庆节前都打算出门赶火车了,忽然听见卫生间滴滴答答。打开铝扣板一看,水管锈蚀出一个大洞。房主在国外,过节期间邻居也都外出,这要是水漏得淹完自家再淹上下左右,我得赔多少钱?”在北京西城区租住学区房的徐丽回忆起不久前房屋漏水的经历,仍然后怕。维修师傅说,这栋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管道老旧,维修日益频繁。“我得抓紧买一份装修保险,保漏水的那种,要不心里不踏实。”
“2013年青岛、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以及今年8月的天津港爆炸,都造成居民楼大面积受损,这对我触动很大。”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孙云英觉得,房子自身质量好只是一方面,如果把地下管网、居住环境这些风险因素也考虑进去,还是买一份保险妥当。“虽然事后政府会帮忙,但修缮也好回购也罢,还是自己手里有一笔商业赔款更主动,特别是现在北京房价涨得这么快,再买恐怕就不是原来那个价了。”
专家:
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改革开放后,为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大干快上地建造了一批住宅。但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刚起步,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没有学习过建筑常识就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等原因,建筑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此外,当时有些建筑商为压缩成本,在使用钢筋和水泥时偷工减料,有的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使用,也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曾有住建部门的负责人感叹:“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很多房屋质量却只能持续25—30年。” 这意味着,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的、看似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居民住宅,正渐次超出“质保期”。
在美国、日本、欧洲,房屋保险几乎是居民家庭的必备险种之一。在中国,为什么大家买得这么少?
专家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1、百姓房屋保险意识淡薄
“老百姓不愿意投保房屋保险,一方面是对风险缺乏认识。另一方面,是以往政府在灾后救济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凸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保障优势,却冲淡了市场化保障的吸引力。
2、产品有缺陷
“赔偿范围过于狭窄,保险条款仅承保由于火灾、台风、暴雨、泥石流等原因造成的房屋损失,一般不包括地震,并且只承保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住宅主体,以及交付使用时已存在的室内附属设备。室内财产不包括金银、首饰、珠宝、有价证券以及其他无法鉴定价值的财产。此外,免责条款多、申请索赔手续繁复,也将许多有保障需求的客户挡在了门外。”郝演苏说。
条款“大一统”,费率厘定精细化程度低。“西北地区的居民,谁愿意为‘台风’风险掏钱呢?”郑伟说。
3、险机构宣传不够,导致消费者误解
许多消费者反映,各公司报价差得太多,因此觉得“这东西不靠谱”,心生反感。比如,北京市某保险公司给出的家庭财产保险报价是:房屋主体结构保额1000万元,室内装修100万元,室内财产50万元,保费390元/年。而另一家公司的保险计划若达到类似保额标准,保费高达2000元左右。
郑伟解释说,目前各公司的钢混、砖混房屋保险的费率在1%—2%之间,之所以保费相差很多,是因为除外责任、风险责任不同。比如某公司的房屋保险明确保障地震风险,为了风险可控,保险公司就把费率定得较高。
慧择提示:不仅仅人需要保险,连房子也应该买一份住宅险,这种意识可能在中国人眼中看起来很奇葩,但是发生的一件件房子遭毁案例不得不让您关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保险意识,才会知道保险的重要性,那么您为您的房子买保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