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自去年以来,已经连续六次降息降准。受市场利率下降的影响,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提前终止潮。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那么,为何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提前终止?
产品提前终止达历史较高水平
近期有投资者抱怨,“一个1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刚过半年就提前结束了,从而导致实际收益下滑”。笔者发现,这一情况在今年很常见,目前已有超过50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且创出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今年以来合计有57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从存续期来看,提前终止的产品主要集中于“1至3个月”、“3至6个月”、“6至12个月”、“24个月以上”,分别达到8只、10只、27只、8只,尤其1年期品种较多。而从收益类型看,非保本型产品最多,达到45只,占比高达78.95%。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数据看,今年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处于较高水平。2011年至2014年同期出现提前终止的银行理财产品分别为33只、44只、55只和38只,均不敌今年水平。若从具体产品看,纳入Wind统计的产品所属银行达到8家。从收益率看,预期年化收益率最低的不足5%,最高达7.3%,其中6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6%。从投资品种看,涉及股票等资产的产品也达到22只。
从收益水平看,提前终止的产品中,预期收益率最低的为5.2%,最高达7.3%。来自银率网的数据显示,9月和10月,在披露到期收益数据的理财产品中,有33款提前终止。笔者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官网发现,9~10月间,其经公告提前终止清算的理财产品多达12款。总体来看,对于提前终止的原因,公告表示,“由于产品所投资的项目运作需要”。
多原因造成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为何银行理财产品会出现提前终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央行多次降息,市场资金面不断宽松,企业的融资成本随之下行,这类企业也很有动力去找更“便宜”资金融资,导致提前兑付收益情况。二是不少期限较长的银行理财产品,往往不少预期收益率较高,但在成立后遭遇数次降息,各类资产收益率都在下滑,而此前的高收益难以维系,因此选择提前终止。此外,也有部分涉及股市的产品,因为受到三季度调整的冲击而选择提前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说明书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收益按照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天数计息,这样可能对部分投资者最终获得收益产生一定影响。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伴随着降息过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还有一定下滑空间,而提前终止的产品可能还会出现。
数据显示,11月14日至11月20日一周,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42%,延续下滑趋势。
投资者应谨慎选择结构性产品
分析师指出,虽然近两个月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数量增加,且收益兑付只能按理财产品实际存续期限,但其实际收益率全部达到了预期最高收益率。不管是提前终止还是到期,如若再投资,收益率下降在所难免。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会进一步下跌,但下跌空间已不大。总体来说,提前终止日期距离原到期日越长、投资金额越大,投资者的损失就越大,理财分析师建议应尽快采取措施去降低损失。
理财分析师建议,结构性理财产品慎购。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挂钩股票、股指、汇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收益计算方式复杂,且要依据标的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决定,没有搞清楚之前不建议购买。
同时,上述分析师建议,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大多数是中短期理财产品,3个月以内占到很大比重,主要是由于理财产品流动性太差,然而在收益大跌的情况下中长期理财产品热度在不断上升。
此外,购买银行代销理财产品要注意风险。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收益通常要高于银行自主发行的产品,然而其风险也不容小觑,一般爆发出来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以及“飞单”事件大多是代销产品,所以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风险,风险承受能力不高的投资者尽量购买银行自营理财产品。
慧择提示: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提前终止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央行多次降息以及自身预期收益率下滑。专家表示,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损失,获得的资金还可以发行一些收益率较低的产品,但这给投资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投资者日后应该谨慎选择结构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