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我国的保险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尽管如此,但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均保单不足一张,这意味着商业保险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对繁荣的保险消费环境,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不敢购买保险产品?
因为不懂,所以不敢碰
谈起保险这种金融产品,其实可能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碰到过不少保险推销人员,但因为保险产品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过于复杂,尽管保险营销人员费尽心思推销,无奈还是很难弄明白,或者压根儿不相信保险公司最后会兑付,于是只好作罢。但在现代社会,如果你不和保险产品发生点什么关系,你未来的生活保障,可能确实会受到很大影响。
和我一样的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其实很早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到保险产品。在年轻或刚参加工作时,年轻人有着买房买车的巨大压力,一般是舍不得花一笔钱去买保险产品的,毕竟年轻,觉得自己身体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出去坐车、坐飞机,一般都买了交通意外险,普通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重疾险,其次就是小孩的教育险。对于重疾险来说,年轻人一般只认为身体还足够好,即便买重疾险,也是以后生活安定了,至少过了35岁的事情。人的内心总是有这么一种侥幸的心理:每年花一两万去买重疾险,而一辈子得大病的可能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小的,很多人担心花这么多钱买保险,最后自己得大病的可能性又很小,岂不是浪费掉了?何况自己还有养老保险,这么一掂量下来, 很多老百姓最终都与保险产品无缘。
偶尔看到朋友或者亲戚生大病,因为医疗费而劳心费神的时候,我就想到一定要买份重疾险,于是兴冲冲地约了保险推销人员,本来我是打算一年用在保险产品上的钱不超过一万五千块,但对方根据我的年龄和收入情况,保险营销人员最终计算的结果,是我至少每年需要买两万元以上的保险,这个险种不能少,那个保险产品必须买,好像离了这款保险产品我就活不了似的。如果保险产品的额度在我的预算范围之内的话,我肯定会买的,但经保险营销人员这么一计算,内心的疑窦丛生了起来:这个保险营销员是不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而故意忽悠我?有了这个疑虑,对保险营销人员就没有了信任感,而且保险营销人员跟我计算的那些保费公式,实在是让我看不懂,既然看不懂,又难以信任人家,结局大多是以“我再考虑考虑”作罢。
我等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最大的需求,就是图个安全感,既然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无法让我们做到养老时放心无忧,投资股票又容易亏损,那就老老实实买点保险产品呗。其实,老百姓也知道,买保险产品,肯定是不希望自己得个大病什么的,但万一得了大病,你买的保险到时候就很有可能让你在巨额的医疗费前面不是愁云满面,而是相对轻松。说白了,大家花钱买的重疾险等保险产品,最终都是不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兑付的,但因为买了这些保险产品,一旦出事,自己就至少不会因为金钱而伤神,这实际上是一种安全感。
问题是,保险行业的竞争那么激烈,保险推销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给你计算各种保险产品的投资额,而且总是会超出你的预期,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整体上还是给老百姓一种“无非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的印象,这样当然不会产生任何信任感。其实,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很多险种既有保险的功能,还有投资理财的功能,只是在口若悬河的营销员面前,面对难以搞懂的保险产品,又有多少人能放心地去购买保险产品呢?
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张保单保三代”、“有责任心的人才买保险”、”“如果风险不期而至,您想过没有,家人将被您置于何种境地!”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感受是什么?反感。是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这些所谓有责任心的大道理被“拉保险的”洗脑,反而反感被突然预设出的苦难绑架,更避免尝试交谈后对方百折不挠的营销轰炸……对于保险,我们讨厌听到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套话,于是,这些与千百种带着杠杆的金融工具一样的保险产品,被异化成与伦理、道德、智商、文化等挂钩的无所不能的可怕玩意儿。
不排除将保险防患于未然看做“乌鸦嘴”的心理,但与此同时,保费收入的两位数增长显示国民的保险意识已是逐渐深入人心。去年保监会公布的险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49%,而今年的前三季度,A股四大上市险企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前9月实现原保费收入8619亿元,同比增长13.44%。每年赴港买保险的内地游客激增,也透露出,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对保险隐藏着的“真爱”:并非不爱保险带来的安全保障、风险转移和投资功能,而是受够了常见的“宰熟”和“忽悠”销售模式,反感保险公司的惜赔嘴脸。
显然,保险的投资功能和抗风险的能力,也正随着行业的成熟和认知的发展而被大家接受。从供给端来看,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开始涌入保险市场。就在这个10月,马云、马化腾、马明哲携手设立的互联网寿险公司宣告成立,不甘落后的刘强东也宣布成立了京东互联网财险公司。在整个A股市场上,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商业保险领域。险资开始频频举牌,“敲门”上市公司,也算是侧证了这个行业的“人精钱多”。刘益谦和他的国华人寿、李光荣和华安财险,尽管资本大佬们一直偏爱借助保险行业“潜行”,但自保险新“国十条”落地,打开了整个保险行业的成长空间后,大佬们离距离打造“金融+股权”的综合布局,借助险企转身“金融集团“的梦想也更进了一步,以险企为支点的运作步伐也更加急促。资本的流动,是保险业正迎接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脚。他证明虽然保险的形式尚未蜕变完成,但前景却被看好。
“是的,我爱保险,但我讨厌卖保险的人”,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心理。保险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却仍然没有走出主要靠渠道驱动来拉动保费增长。尽管保险公司的中上层都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但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保险公司业务员还是业绩导向下那些迷茫的年轻人——他们在以保费为KPI考核的大环境下,艰难地动用一切关系和口舌去吸引你掏出钱包。何况,前些年在行业粗放增长时期的诈骗等行为,对行业形象的伤害难以弥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排斥的并非保险产品,而是保险行业的“夸大其词”,怕的不过是被忽悠和欺骗,买到不合时宜的保险产品。或许,当今的保险行业已经变化,但刻意回避他们的你并不知道。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网络保险公司崛起的原因。
世上本无新鲜事,一切皆有前人行。当赴港买奶粉的风潮被赴港买保险替代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尽管国内的乳业仍在发展,但像反思三聚氰胺一样的反思保险业必行。随着市场变化、政策的调整和保险行业的成长,保险“可爱+可靠”一点,倒还是颇有希望可言。
慧择提示:保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竞争也异常激烈。不仅推出各种保险产品,而且保险营销人员在销售时也夸大保险功能,这让很多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所以保险公司在日后应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管理,争取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保险消费环境。
因为不懂,所以不敢碰
谈起保险这种金融产品,其实可能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碰到过不少保险推销人员,但因为保险产品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过于复杂,尽管保险营销人员费尽心思推销,无奈还是很难弄明白,或者压根儿不相信保险公司最后会兑付,于是只好作罢。但在现代社会,如果你不和保险产品发生点什么关系,你未来的生活保障,可能确实会受到很大影响。
和我一样的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其实很早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到保险产品。在年轻或刚参加工作时,年轻人有着买房买车的巨大压力,一般是舍不得花一笔钱去买保险产品的,毕竟年轻,觉得自己身体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出去坐车、坐飞机,一般都买了交通意外险,普通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重疾险,其次就是小孩的教育险。对于重疾险来说,年轻人一般只认为身体还足够好,即便买重疾险,也是以后生活安定了,至少过了35岁的事情。人的内心总是有这么一种侥幸的心理:每年花一两万去买重疾险,而一辈子得大病的可能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小的,很多人担心花这么多钱买保险,最后自己得大病的可能性又很小,岂不是浪费掉了?何况自己还有养老保险,这么一掂量下来, 很多老百姓最终都与保险产品无缘。
偶尔看到朋友或者亲戚生大病,因为医疗费而劳心费神的时候,我就想到一定要买份重疾险,于是兴冲冲地约了保险推销人员,本来我是打算一年用在保险产品上的钱不超过一万五千块,但对方根据我的年龄和收入情况,保险营销人员最终计算的结果,是我至少每年需要买两万元以上的保险,这个险种不能少,那个保险产品必须买,好像离了这款保险产品我就活不了似的。如果保险产品的额度在我的预算范围之内的话,我肯定会买的,但经保险营销人员这么一计算,内心的疑窦丛生了起来:这个保险营销员是不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而故意忽悠我?有了这个疑虑,对保险营销人员就没有了信任感,而且保险营销人员跟我计算的那些保费公式,实在是让我看不懂,既然看不懂,又难以信任人家,结局大多是以“我再考虑考虑”作罢。
我等普通老百姓,一辈子最大的需求,就是图个安全感,既然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无法让我们做到养老时放心无忧,投资股票又容易亏损,那就老老实实买点保险产品呗。其实,老百姓也知道,买保险产品,肯定是不希望自己得个大病什么的,但万一得了大病,你买的保险到时候就很有可能让你在巨额的医疗费前面不是愁云满面,而是相对轻松。说白了,大家花钱买的重疾险等保险产品,最终都是不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兑付的,但因为买了这些保险产品,一旦出事,自己就至少不会因为金钱而伤神,这实际上是一种安全感。
问题是,保险行业的竞争那么激烈,保险推销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给你计算各种保险产品的投资额,而且总是会超出你的预期,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整体上还是给老百姓一种“无非是为了保费提成收入”的印象,这样当然不会产生任何信任感。其实,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很多险种既有保险的功能,还有投资理财的功能,只是在口若悬河的营销员面前,面对难以搞懂的保险产品,又有多少人能放心地去购买保险产品呢?
保险,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张保单保三代”、“有责任心的人才买保险”、”“如果风险不期而至,您想过没有,家人将被您置于何种境地!”这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感受是什么?反感。是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这些所谓有责任心的大道理被“拉保险的”洗脑,反而反感被突然预设出的苦难绑架,更避免尝试交谈后对方百折不挠的营销轰炸……对于保险,我们讨厌听到那些自以为聪明的套话,于是,这些与千百种带着杠杆的金融工具一样的保险产品,被异化成与伦理、道德、智商、文化等挂钩的无所不能的可怕玩意儿。
不排除将保险防患于未然看做“乌鸦嘴”的心理,但与此同时,保费收入的两位数增长显示国民的保险意识已是逐渐深入人心。去年保监会公布的险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49%,而今年的前三季度,A股四大上市险企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前9月实现原保费收入8619亿元,同比增长13.44%。每年赴港买保险的内地游客激增,也透露出,越来越多的人其实对保险隐藏着的“真爱”:并非不爱保险带来的安全保障、风险转移和投资功能,而是受够了常见的“宰熟”和“忽悠”销售模式,反感保险公司的惜赔嘴脸。
显然,保险的投资功能和抗风险的能力,也正随着行业的成熟和认知的发展而被大家接受。从供给端来看,嗅觉敏锐的资本也开始涌入保险市场。就在这个10月,马云、马化腾、马明哲携手设立的互联网寿险公司宣告成立,不甘落后的刘强东也宣布成立了京东互联网财险公司。在整个A股市场上,不完全统计已有30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商业保险领域。险资开始频频举牌,“敲门”上市公司,也算是侧证了这个行业的“人精钱多”。刘益谦和他的国华人寿、李光荣和华安财险,尽管资本大佬们一直偏爱借助保险行业“潜行”,但自保险新“国十条”落地,打开了整个保险行业的成长空间后,大佬们离距离打造“金融+股权”的综合布局,借助险企转身“金融集团“的梦想也更进了一步,以险企为支点的运作步伐也更加急促。资本的流动,是保险业正迎接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脚。他证明虽然保险的形式尚未蜕变完成,但前景却被看好。
“是的,我爱保险,但我讨厌卖保险的人”,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心理。保险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却仍然没有走出主要靠渠道驱动来拉动保费增长。尽管保险公司的中上层都具有相当高的素质,但绝大多数人印象中的保险公司业务员还是业绩导向下那些迷茫的年轻人——他们在以保费为KPI考核的大环境下,艰难地动用一切关系和口舌去吸引你掏出钱包。何况,前些年在行业粗放增长时期的诈骗等行为,对行业形象的伤害难以弥补。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排斥的并非保险产品,而是保险行业的“夸大其词”,怕的不过是被忽悠和欺骗,买到不合时宜的保险产品。或许,当今的保险行业已经变化,但刻意回避他们的你并不知道。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网络保险公司崛起的原因。
世上本无新鲜事,一切皆有前人行。当赴港买奶粉的风潮被赴港买保险替代时,我们也应当思考:尽管国内的乳业仍在发展,但像反思三聚氰胺一样的反思保险业必行。随着市场变化、政策的调整和保险行业的成长,保险“可爱+可靠”一点,倒还是颇有希望可言。
慧择提示:保险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竞争也异常激烈。不仅推出各种保险产品,而且保险营销人员在销售时也夸大保险功能,这让很多消费者不敢轻易购买。所以保险公司在日后应加强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管理,争取为广大市民营造良好的保险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