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以来,备受流动性考验的新三板市场显现出改善迹象:做市股票日成交额整体攀升;三板成指重新逼近1400点;定增预案数量下滑,缓解资金“虹吸效应”。直观来看,优先股被引入新三板,成为上述积极变化的背后“推手”。分析人士认为,有制度、流动性、投资者队伍壮大“三昧真火”呵护,新三板市场将很快迎来跨越发展的“黄金时代”。
活跃度逐渐提升
与今年二季度最高时突破50亿元相比,7月之后新三板每日成交额锐减,市场寒意一片,不过9月中旬起,做市股票活跃度明显上升,带动交投格局持续好转。
9月30日,新三板共有498只股票发生交易,其中做市转让股票393只,协议转让股票105只,累计成交额达到4.17亿元,为一周最高。自9月14日算起,尽管日交易股票数量下滑至500只左右,平均减少50余只,但近期新三板市场成交额始终维持在4亿元左右,区间回暖态势显着。指数方面,三板成指正逐渐摆脱1300点阶段底部,最新报收1379.61点,开始向上方整数关发起攻势。
9月22日,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优先股业务相关规则,优先股制度正式落地新三板。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优先股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新三板市场投融资工具;另一方面,也有望吸引未上市城商行、农商行、保险公司、农信社以及资产负债率偏高的企业寻求在新三板上市,增加供给标的。作为股债混合工具,优先股的风险受益特征介于债券和普通股权之间,而且由于设计灵活,优先股往往能给融资主体和投资者同时带来更多选择,促进交易活跃度。
从时间上看,本轮新三板交易回暖要早于上述政策出台时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与9月定增预案数量继续下降,定增实施数量和募集资金明显回落密不可分。统计显示,今年4月新三板定增曾创出历史高点,当月预案数量为489例,4月和5月定增数量有所回落但均保持350次以上,但随后的3个月中,定增数量连连下降,9月定增数量已降到175次,较4月下滑64.12%;环比8月、9月实施定增次数亦下降36.30%。正是伴随定增“虹吸”分流资金压力骤降,新三板流动性困局才阶段性的获得改善。
政策利多 广泛参与
截至9月3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已经达到3603家,包括864家做市公司和2739家协议转让公司,从2013年1月正式运行至今,总股本接近900亿股,总市值高达1.41万亿元。
面对如此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如何提高市场融资功能,提升市场定价水平,这成为引入做市商制度后,摆在新三板市场面前的当务之急。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认为,下一阶段工作主要围绕完善制度、释放制度效应开展。新三板分层年内启动,同时改革优化协议转让制度,大力发展做市业务,引导做市商加大做市投入、提升做市能力与水平,扩大包括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者在内的长期资金的市场供给,引入公募基金,稳定市场预期。
今年9月后新三板政策力度和出台频次更显着抬升。除了分层制度,后续竞价交易、转板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红利”也亟待释放;受到强有力的“政策之手”影响,目前新三板基金也正加速入市,试图在这席万亿元盛宴中分得一杯羹。据清科集团数据,截至今年8月,各类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投资新三板的基金有2000多只,整体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在该集团分析师看来,2014年是新三板基金转折点,2015年更将爆发式增长,制度变革下的系统性机会,以及价值挖掘的个股性机会值得重点关注。
事实上,伴随着企业踊跃挂牌,挂牌范围明显扩大,私募机构纷纷转战新三板,做市每日交易规模超过协议交易成为市场常态。在这场可以预见的大潮中,业内人士预计,到今年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将达到5000家,在这一过程中,私募机构活跃度还将水涨船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VC/PE设立的新三板基金就有735只发生母子,共募集资金1187.45亿元。
慧择提示:新三板呈现的“黄金时代”离不开市场的调节,政策的参与,这些都是推动其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应该抓住先机,多方面选择是否应该投资,了解新三板的最新资讯,避免盲从,要有正确的投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