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车险市场,可能存在两大风险:一是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缺少可保标的,同时也诱导虚假理赔的道德风险;二是个别公司存在流动性风险,综合成本过高和偿付能力不足,赔付不及时的个案会动摇到整个社会层面对保险业的信任。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与缺少市场退出机制和深层次改革滞后有关。竞争白热化、市场销售费用高、理赔支出难以下降,导致增长慢和综合成本率高,这是当前许多中小财险公司经营的切肤之痛。据某经济发达省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发布的报表:2015年到8月份,列入统计的34家公司中,有8家月均保费仅为1000万左右,最少的主体今年前8个月合计保费收入不过五六百万。该省市场成熟且经营成本较高,如此低的业绩,支撑着一级机构的生存。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有12家外资财险公司车险承保亏损,利润率最差的达到-1100%。造成这个现象的可能原因,就车险方面来说,一是受宏观经济影响,汽车销售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原有的车险增长动力在衰减,而新的动力没有接上,出现了转换期的空当。二是整个行业车险呈现亏损和微利状态,即使是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外资公司也很难独善其身。三是对于车险来说,不管业务规模大小,都必须建立起一支广泛分布的客服理赔队伍,中小公司的业务规模难以摊销固定支出。四是中小公司两头在外,销售依赖于中介机构、理赔依赖于公估公司,缺少自主经营的能力。在当前宏观和保险环境下,对于众多中小公司来说,由于品牌和实力的制约,面对必须放弃的存量市场和需要大力开拓的增量市场,在民营或外资对资本回报的渴求下,公司退出车险市场已经成为趋势。9月18日报道,美亚保险将调整中国市场的业务重心,暂时全面停止车险业务,而在此之前,一些外资公司从成立起就没有涉足车险业务。大众保险从今年初更名为史带财险后,已经停止了车险业务的经营。从前述行业报表看,该省今年以来,除了美亚和史带之外,乐爱金、丘博两家公司的车险数据也为零。
在市场经济和充分竞争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进有出,有生有灭。笔者相信,部分财险公司退出车险市场,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因为退出就意味着之前布局的浪费,而之后很难从头再来。保险业总体经营形势向好,但不代表所有的主体都欣欣向荣。随着宏观经济新常态和商业车险费改的全面推进,财产险公司综合能力还要面临更加艰巨的考验。如何保证车险的业务规模,同时突破承保亏损的困境,已经成为众多中小型财险公司为之头疼的难题。不必讳言,对于中小公司而言,退出车险经营甚至退出财险市场,或许仅仅是一个开始,也是对众多排队进入保险行业的社会资本一个警示。更重要的是,笔者相信在当前整体来看一个蓬勃兴旺的大市场里,个别公司的主动退出,有利于整个行业竞争环境的改善。财产险具有刚性需求特征、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和政府购买保险力度加大,这三者都是财产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保证。
期待理念创新拉动。车险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销售、理赔都需要人工干预,而人力的投入往往与效能成正比。互联网和科技的应用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虚假赔付,但改变不了车险经营的基本模式。财产险的“零和效应”又制约了创新的空间,在综合成本率的天花板下,基于赔付率下降的创新意味着减少对客户的理赔服务。因此科技进步主要是满足客户对服务时效性、舒适度的需要,而对业务增长、效益增长难以有体制性的推动作用。当前需要解决创新的理念问题,从销售技巧创新向科技创新提升,把人力资本成为投资重点,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高度聚集创新要素并且激发活力,把提升客户消费体验的新的技术成为重点环节。
优化考核方式。结合商车费改试点地区的数据,以及短期新车销量增速并无显著提升的分析,未来车险承保利润将维持低位。对于大部分财产险公司而言,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利润率与保费规模重新权衡,在保持适度承保利润的前提下,下调利润率目标以稳定市场地位将成为产险公司的一致选择。考核方式属于顶层设计,主动权在于保险主体的总公司。“效益险种上规模、规模险种出效益”,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很难实现。基层机构的规模和效益双重压力,督促上级公司特别是总公司层面调整考核方式。确保规模,需要放低效益考核的权重;确保效益,需要放弃高成本、高赔付的业务和低产能的机构、人力。
投资拉动主业。财产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的核心资源并不多,投资应该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这体现在两个方面,通过资本运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战略合作,参与保险销售中介机构,或者统保行业客户;通过投资收益来补贴基层机构。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保险业投资收益尚可,但资本市场的波动可能将浮盈转化为亏损,因此战略合作更为重要,更能拉动业务增长。当然,选择适当的合作对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没有潜在的优质保费资源,有没有一定的投资收益,有没有投资风险,都是对保险业资产管理的考验。
把握转换节奏。在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行业增长里,各家公司都在下调增长速度,除了行业性增速有可能放缓外,也在积极适应当前市场监管和资本承受能力,留出调结构和转方式的空间。对于财险公司来说,发展非车险特别是政府购买的农险、责任险、意外险、保证险是极其重要的增长点,也是应对不利局面的有力武器。对于车险内部结构来说,需要强化优质业务、高效渠道的拓展力度,同时降低高风险、高赔付业务的比重。需要强调的是,行业性低增长,并不代表每个个体都是零增长、负增长,而有可能促进市场更大垄断和集中。和外资财险公司相比,许多中资公司,特别是市场地位已经巩固、拥有销售渠道优势和有效的综合成本率管控能力的公司来说,今后几年强化市场地位的有利时机。
强化行业监管。发展非车险业务的规模和利润来平滑车险盈利周期是可能的选择路径;但也要充分利用市场规则对行业的调节作用。建议对行业增长作为指导性,但对效益指标必须是约束性,从而督促保险公司自觉转变发展方式。车险经营的税费过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除了传统的税费之外,还不断有新的费用支出产生,这困扰着行业的发展,也是未来行业改革的深水区。激发行业的内生活力,降费减税势在必行。同时在改善司法环境、打击虚假理赔,有效引导客户合理维权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集中行业力量,共同改善行业环境。
慧择提示:车险仍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销售、理赔都需要人工干预,而人力的投入往往与效能成正比。对于车险来说,不管业务规模大小,都必须建立起一支广泛分布的客服理赔队伍,才能保证车险行业的管理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