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笔者从中国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处获得一份《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5》,该报告详细分析了我国产险行业,主要为车险,经营已面临新车销量下滑、转向县域发展、赔付率降低但费用率大幅增加、车险费改价格战等问题;保险公司的承保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商车改革意味着没有多余的盈利空间去反哺交强险,而交强险的差异定价政策是否能够推动,还需要政策支持,改变商业车险跟交强险的关系。”一位大型财险公司高管分析称。
另一方面,“商车改革自身,风险保费越发趋于透明,市场打的就是费用战。中小公司压力会更大,最大的改变契机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例如车险理赔,系统评级区分车主信用,基于数据开发的人工智能,最后到反欺诈。这比现在的查勘定损方式要精准得多。另外,二手车翻新和交易,也是未来车险一个新的可开垦领域。”前述高管续称。
此外,笔者了解到,车险在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例如,公安部希望通过车险行业的大数据,通过保费的经济杠杆,引入交通违法系数,引导安全驾驶;质检总局汽车召回中心希望共享事故高发车型信息,发现召回线索;商务部则希望发挥保险对提升汽车消费的作用,修改品牌汽车管理办法,打破4S店的垄断。
车险保单获取成本高企
据2014年险企年报,2014年车险承保亏损超过10亿元,经营车险的公司中,亏损的超过八成。人保、平安、太保等“老七家”中也有4家公司车险的综合成本率超过100%,其中太保财险的车险承保亏损最严重,综合成本率为102%。
实际上,根据中保信公司的统计,行业车险综合赔付率较2013年有明显下降的。主要由于新交规实施,使得驾驶习惯和交通环境有明显好转,加上车险零整比报告的出台,使得零配件价格下行等原因缓解了理赔的压力。
但综合费用率有明显增加,保单获取成本处于较高水平。理论上,稳定增长的车险保费摊薄了固定费用,电销等低费用业务占比也在持续上升,但在利好因素下,综合费用率不降反升的原因依据报告主要有两点:
一是“新国十条”的出台加强了投资者对保险业的信心,并且按照综合成本率计算,保险公司通过保费获取资金后的投资收益率高于社会无风险利率。上述因素导致资本不断涌入,供给充裕,激烈的竞争推高了费用成本。
二是车险业务成本已经通过费用率实现单边市场化,赔付率下降意味着客观环境有利于车险业务的开展,存在一定盈利空间,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使费用率上涨。两率呈现跷跷板效应,此消彼长。
“偿二代”规则下,车险的定量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在下降,将会释放更多资本,而从日本、德国等经验看,商车费改又会带来费率下降和综合成本率升高,车险的盈利面临巨大挑战。对于中小公司而言,挑战将更加巨大。到2014年末,65家产险公司中,市场份额低于1%的公司有54家,行业份额合计仅12.9%。
中资中小产险公司大部分以经营车险为主,根据报告,个人车险业务主要增长来源在县域城市,从市场格局和分布来看,中小公司机构铺设有限,较难分享这轮增长红利。
车险转型:新车转续保
今年4月以来,汽车销量出现近年罕见的负增长,导致6月份车险增速下滑至8.7%,创近两年来最低月度保费增速。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公司(中保信)数据显示,车险的增长模式已经由依赖新车销量转向续保“保全保足”。
2014年交强险保单件数同比增15.5%,其中新车和旧车承保保单件数同比增长分别为8.2%和17.4%;商业车险也有此规律,商业险保单件数与去年同比增长18%,其中新车和旧车承保保单件数同比增长分别为12.8%和19.1%。保单保费上也有相同趋势,即旧车的承保保费增长率高于新车。
报告称,经过2015年费改试点启动、“偿二代”过渡期以及车联网概念兴起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车险市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期公开表示,车险费率改革后,局部竞争不理性的情况继续存在,传统保险风险加大。6月份试点以来,行业整体实际保费折扣率为70%,比保险公司预估水平低2.3个百分点。部分公司以低折扣率的手段非理性参与市场竞争,部分公司业务增长乏力时仍惯用高费用、低价格的方式来拉动业务增长。而近期保监会在试点地区做车险改革调研座谈会中,也提及部分试点机构折扣水平大幅低于报备水平,综合成本率低于监管阀值等问题。明年上半年商车改革会全国推开,届时可能会推出低端型、高端型和全面型三套车险条款。
慧择提示:车险行业因为其巨大的需求成为每个保险公司竞争的主要险种之一,车险的改革不仅仅是费率上数字的变化,更是对车主行车安全、汽车性能退化等保障的改革。车险还会拥有更大市场,这就要求各大保险公司在车险上层出新品,增添一丝人性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