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水平都较为稳定,属于“只赚不赔”的投资产品。不过,据报道,目前,固定收益产品违约风险大增,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应该怎么做呢?
曾几何时,信托、债券凭借较高的年化收益率和“刚性兑付”广受欢迎。然而,随着部分信托产品和私募债出现违约,固定收益这一在传统认知中“只赚不赔”的投资产品已然发生变化。市场人士认为,高收益对应高风险,未来固定收益产品出现违约或成“常态”。这一方面要求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要求中介机构增强合规风控,真实反映发行方的实际情况和潜在风险。
违约风险大增
“房地产低迷,地方平台整顿,现在做项目越来越难。股票行情倒是不错,但对于固定收益产品来说,反倒不是个好消息。”某知名信托公司负责人介绍,前两年“火爆”的政信合作产品如今遇冷,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更是让某些信托产品面临兑付风险,“投资者也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固定收益’其实也是有风险的。”
从2014年开始,无论是债券类还是信托产品,可谓“黑天鹅”频发。业内人士介绍,2014年多家信托公司出现产品违约情况,但出于声誉和持续经营等考虑,基本上相关产品通过第三方回购或代偿的方式得到解决。进入2015年,信托的兑付风险依旧存在,1月份就有两家业内知名的大型信托公司面临产品违约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业及企业个体的分化态势将加剧,信用风险的爆发难以避免。尽管各利益相关方仍非常看重‘第一单’违约的代价,但出手兜底的难度和成本也在增加,化解违约风险的市场化压力在增大;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度显着降低后,违约市场化进程可能加快,需加强对信托产品的风险甄别。”中金公司分析员陈健恒表示,受经济增速下行传导,信托行业个案信托项目风险事件有所增加,截至2014年末有369笔项目存在风险隐患,涉及资金781亿元。
近期“12东飞01”的违约,则给债券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国泰君安研报称,此次事件再次提示投资者关注债市操作风险,目前债券市场将操作风险控制完全基于中介机构的做法仍然存在隐患。“即使投资者能够追究相关中介机构的失职责任,这中间也将牵扯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仍可能产生一定的实质损失。”国泰君安认为,随着债券市场容量越来越大,风险控制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何尽职调查、风险控制安排,最终都需要严谨的操作来保证落实。
加强风控刻不容缓
“公司一直把风险控制放在重中之重,甚至为风控放弃了很多项目、放慢业务整体增长速度。”深圳某大型信托公司人士表示,尽管2014年公司没有出现产品违约,但“刚性兑付”的行业潜规则已然让公司倍感压力。“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投资者买产品的时候很少关注其风控和增信,而是更看重我们是某大型央企的下属公司,出了问题也不担心兑付。”
私募债等创新产品,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现在实业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有多少?产品年化收益10%背后肯定有潜在的风险,这时候考验的就是承销商或信托公司的风控能力和增信措施,但也需要投资者提高风险意识。”一家大型证券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固定收益产品创新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发展时间较晚等原因,部分证券公司在开展相关业务的存在经验不足、管控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无论是制度上,还是人才培养上,需要一个过渡期。”
实际操作中,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相关风险,并有所动作。2015年1月初,上交所发布《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风险防控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从多个角度对私募债风险进行防控。私募债券募集说明书应就发行人违约使用募集资金的责任进行规定;交易所将根据具体情况要求私募债券发行人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私募债券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不定期专项审计;采用专业融资担保公司为私募债券担保的,承销商应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核查担保公司业务资质、经营状况及担保风险等相关情况,与担保公司所在地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进行事先沟通,尽职调查报告中应包含相关核查、沟通说明。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可知,目前,固定收益产品违约风险大增,无论是债券类还是信托产品。对此,专业人士表示,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债市操作风险,提高风险意识,监管部门需要从多个角度对私募债风险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