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落实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为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打下重要基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风险议价,也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因此,许多国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进程中建立了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政府对存款人的无限担保。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真正动因,是政府通过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为存款人的利益保证设一个上限。
自从1996年我国开启利率市场化至今,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内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以及存款利率下限管制;实现了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外币存贷款、货币市场利率、同业存单等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现在只剩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其前提就是要确保商业银行风险可控,而不是恶意揽储造成存款市场无序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加速期,存款利率上浮的障碍消除。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表明政府对于商业银行存款提供的隐性担保逐步变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意味着在制度化的风险防范体系下,监管上对商业银行负债端差异化竞争风险的容忍程度将有所提高,也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全面利率市场化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
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将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含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各家商业银行将处于公平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将划清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为银行兜底或者担保,除非“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大银行业市场竞争,抬高负债端的资金成本,促进银行负债端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负债业务结构,提升负债业务经营效率,提高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风险议价与定价能力。存款保险制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转型:
导致银行吸收存款竞争更为激烈。近年来货币基金与银行理财规模迅猛增长,加快了银行存款的分流速度,使银行存款增长乏力。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4年三季度末的存款总额合计为75.62万亿元,较二季度末下降约2%,其中13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在第三季度呈现了负增长。三季度末,有10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其中的6家银行超过了73%,接近了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存款增速下降将严重制约商业银行未来的业绩增长,并加大流动性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银行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全面放开,今后银行业吸收存款的竞争更为激烈,银行必须尽量稳定存款的增长,从而稳定银行的资产负债指标,保持盈利增长与风险可控。
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的业务结构、业务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对存款的过度依赖的问题,而且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期限不匹配,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发生金融市场波动与存款挤兑现象,商业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与经营风险。因此,为适应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形势,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负债结构,实现负债结构多元化,同时开发负债工具,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负债体系,增强资产稳定性和提高盈利能力。
改变存款结构,趋向定期化和长期化。从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比重逐步上升。说明主动负债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上升,而活期存款的比重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短期存款占比高,中长期存款占比低”,这与资产结构严重不匹配。近年由于互联网金融与理财产品的迅猛发展,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也趋于下降,今后活期存款理财化、定期化趋势加剧将成为常态。
慧择提示:一直以来,存款保险制度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的建立将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除此之外,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进一步提升负债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