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纽带:实现社会、经济“双赢”
“企业做公益,虽然并非针对自身的直接客户,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所发起和参与的社会公益活动的影响力,能够搭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与未来的潜在客户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塑造一个良性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环境。”在谈及对公益的理解时,一家险企负责人如是说。
保险企业在发挥行业优势的同时,将保险业的商业性与公益性有机结合,从而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不过,正是由于“双赢”的结果,使大众第一反应便将企业做慈善定义为“作秀”。但对于保险企业而言,却并非如此。从社会分工来看,保险本身就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具有排忧解难、扶危济困的初始责任,所以,保险企业的经营者必须具备公益意识,一家不热心公益的企业是没有能力做好保险的。
“保险企业公益活动作为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方式和手段,这只是保险企业在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一位保险专家认为,“应该说,对公益慈善的持续投入是保险业的内在需求,也是保险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从保险的理论基础和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的角度来解析,保险尤其是人寿保险是一种科学的慈善制度。根据寿险基本原理,保险同样具有募集并科学运作资金、补偿和救助急需得到帮助的人这一基本的慈善特性。寿险公司科学的组织架构、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的决策流程、完备的监管体系,无一不保证了它在资金聚拢、保管、投资和分配等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透明性,而赔付机制的建立,则很好地体现了自助助人的慈善精神。
转理念:从帮扶弱小到关爱环境
2007年,中国首家由保险公司捐资设立的慈善基金会——“国寿慈善基金会”揭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生存条件,资助和奖励在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弘扬美好社会风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资助环境保护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保在2008年发起成立了“中国人保公益慈善基金会”,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了关注重点,开展了多个公益项目,受助对象覆盖了大、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小朋友;2010年,阳光保险集团注资成立“北京市阳光保险爱心基金会”,将赈灾救难、扶困济贫、助残助孤、安老扶幼、助医助学和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主要工作……
这样的慈善基金会在保险行业并不鲜见,随着保险企业“企业公民”意识的增强,保险公益并不再局限于捐助弱小,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成为近年来保险公益活动的一大主要方向。如中美联泰大都会在今年启动了“乐水行”环保公益活动,志愿者们在环保专家的带领下,一路徒步而行,体会河流和水道对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影响,了解城市里水污染的现状,学习监督水污染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和行动。这与一提到公益事业,一般人想到的就是捐款、捐赠相比,已经体现出近些年保险企业在公益事业理念上的进步。
做公益:从零散开展到系统管理
“捐款、捐赠,实际上这并不能完全概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一家上市险企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相对于“公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提法可能更为适合,因为它不仅包含我们现在讨论的公益慈善责任,还包括依法纳税,还包括保险公司本身的职责——理赔、分红等经济责任,履行合同、合法合规经营等法律责任以及消除歧视、为员工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等伦理责任三大方面的内容。
翻阅上市险企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便可发现,公益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比重虽然不大,但与偶发的捐款相比却更为可靠。以2013年太平洋保险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其责任就包含了对员工、对行业、对股东、对客户、对社会、对环境六个部分,而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活动放在了“对环境”部分。由总公司统一开发活动内容、形象品,标准化的活动流程,使公益活动的开展更具效率和专业性,公益品牌也得到进一步深化。
不过,专家表示,我国保险公益理念与国外的成熟运作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政策环境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行为。而保险企业为努力建立“永续发展的百年老店”,也应将保险公益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起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从而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保险公司开展公益事业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双赢”。目前,保险公司的公益事业囊括帮扶弱小以及关爱环境,从零散开展到系统管理,保险公司的公益之路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