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投资资产风险分级
日前,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风险五级分类指引》,将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按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成为首份专门针对保险投资资产风险分类管理的指引文件。以往,保险机构投资以银行存款、股票及债券居多,一般以公允价值计量。随着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新增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股权及不动产计划等非标类金融产品,缺乏统一的风险衡量标准及减值准备计提措施,难以客观反映保险投资资产质量和真实利润水平。而《指引》的推出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
作为保险监管改革“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重要手段,这次五类指标寄望于揭示保险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发现保险资金使用、管理及监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判断保险机构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充足提供参考。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产险公司总资产12976.89亿元;寿险公司总资产78053.62亿元;再保险公司总资产3722.60亿元;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212.49亿元。按照规定,需要进行风险分类的资产包括于保险机构投资的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之外的资产。以信用风险为基础,保险资产按风险程度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资产。
具体来看,正常类资产的基本特征为“一切正常”;关注类资产的基本特征为“潜在缺陷”;次级类的为“缺陷明显,损失较小”;可疑类的则“肯定损失,损失较大”;而损失类的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保险机构进行资产分类的频率不应低于每半年一次。
这次分类明确了权益类资产风险、固定收益类资产及不动产风险的分类标准。其中“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股权和股权金融产品;“不动产类资产”风险分类则是以成本法计量的非自用性不动产,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符合条件的政府土地储备项目,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投资不动产类别。此外,在对固定收益类资产进行分类时,要求将资产及收益的逾期天数作为资产分类的重要指标。
保险资金配置资产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保监会便以《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对大类资产的保险资金运用比例做出了明确的上限规定。其中,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不高于上季末总资产的30%,不动产类资产占比不高于30%,其他金融资产比重不高于25%,境外投资余额不高于15%。在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中,银行存款与债券目前占比最大。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保险资金运用中有银行存款25095.03亿元,占比28.62%;债券35529.07亿元,占比40.52%;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8774.99亿元,占比10.01%;其他投资18277.48亿元,占比20.85%。保险机构资产风险程度指标出炉后,未来保险机构经营的好与坏将更加明晰。作为保险资产管理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指标,《指引》在强化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将促进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稳步提高。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我国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这意味着,保险市场在未来十年内将大有作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今年9月份透露,去年全国保险行业实现投资收益3658.45亿元,同比增长75.45%,平均投资收益率达至5.04%,是近四年来最好水平。且2014年至2020年,7年间保险资金可运用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
不过,与银行、信托资金不同,保险资金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尤其是需要很强的资产匹配性。在保险投资过程中,保险机构一般需要提取一定的风险保障资金、准备金或采取再保险、签署担保关联协议等方式防范风险。
目前保险市场中以分红险、万能险居多,但这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偏理财性质的高性价产品,保险负债业务呈现短期化与高收益倾向,带来较大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许多高性价的保险产品,给的收益都不低,这需要靠投资来补充,但有时候投资回报不足,部分保险公司会铤而走险做高收益项目,导致投资风险系数很高,尤其是对很多中小保险公司来说,非常冒险。”在丘斌斌看来,目前保险资金出现了向着更长周期、更高风险投资方向发展的迹象,如海外房地产等项目,资金规模很大,等发现风险再去控制和解决就很难了。所以尽早对保险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风险预警。
慧择提示:综上可知,保险资产按风险程度可分为五类,保险不良资产指标出炉。在资产配置中,保险公司应避免保险资金乱用或盲目投资,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