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挑战就在眼前
事实上,尽管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大行其道,但是国内的保险公司似乎并没有真正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即使在全球范围内,相对于其他行业,保险业也落后于这场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根据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电商保险的体验要差很多,他们希望跟保险公司有更直接简单的互动,尤其是在理赔环节,消费者的参与需要改进,特别是在移动端设备方面。
但调查显示,保险公司与消费者的互动频率非常低,每年互动次数在1—3次。要想让消费者开设账户,或者下载移动应用,互动频率必须大大提高,每个月至少应该有几次互动,这也是保险公司应该试图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也与保险的本质特点有直接关系。作为风险的预防和补偿手段,保险并不像银行那样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硬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保险业必须加大对IT核心系统的投入,多渠道融合、实时处理、交叉销售、中心数据处理都是提升现有IT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现在的IT系统无论是在提升客户的参与度,改善体验,增强及时反应能力,还是扩展对创新的兼容性方面,都已经过时了。不过,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看,无疑大型保险公司在IT投入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因为小公司的业务规模通常无法支撑庞大的IT系统,这意味着,中小公司在这场竞争中可能会处于劣势,并不像想象中的以为互联网将会提供一个更公平的竞争平台。
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让风险管理和补偿不再是保险业的专利,一种基于保险业的生态系统将会诞生,比如,保险业将会加强与互联网以及相关智能设备公司的合作,从而保证提供更好的风险防护。又如,在销售渠道方面,从国内来看,“保险行业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得互联网公司短期难以直接进入保险行业。而相反,传统保险公司正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渠道、技术、客户资源等优势,推进本身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发展,合作大于竞争。”申万保险分析师孙婷认为。
但同时,这种基于生态系统的风险管理可能意味着“外来者”的入侵。一些对客户需要非常了解的非保险业者,可以撬动他们的竞争优势,从而提供自己的保险产品,从而打破保险业现有的平衡。比如Rakuten—日本的在线商场,已经进入保险领域。利用与客户广泛的互动关系,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嵌入保险服务并不是一件难事。
机遇转瞬即逝
细分行业方面,在短期方面改变最明显的应该是财产险,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可以降低风险的例子比比皆是:传感器可以感知家里的漏水,发送信号到消费者的智能手机上,并联系保险公司的应急反应团队;在航运险中,传感器可以随时感知水分和潮度变化,检测集装箱中潜在的损失等等。“从越来越普及的互联设备中采集的信息数据,将使得财险的建模方式从传统的依靠统计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转向根据实时观察结果进行结构性风险建模,这意味着风险的定价、预防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波士顿咨询合伙人Michael Niddam认为。
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险与寿险行业也有可能发生类似的改变,试想一下,主打健康功能的可穿戴设备随时会检测身体的一些潜在变化,提醒注意身体健康,而分享到社交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健身习惯也可能成为保险公司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客户定价和管理的数据保证。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预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踪、反馈甚至预期消费者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重要,用静态方式处理产品和渠道变得越来越过时。好在社交应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它不仅为研究消费者的行为提供平台,同时还可能转化成实际的购买平台。
一些数据证明了社交媒体对保险业的重要性:在报告中接受调查的12个国家里,26%的受访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保险公司的建议,28%的受访者虽然没有但是打算这样做。同样,21%的受访者把家人和朋友的社交媒体作为他们选择保险产品的重要渠道,40%的人虽然没有但是希望能这么做。
因为挖掘社交媒体带来的机遇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当然,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尽管很多保险公司有社交媒体账户,但是很少有公司制定了社交媒体管理战略,从而促进消费者的参与。无论如何,只有真正认识到保险业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将可能发生的颠覆性变化,才能真正生存下来。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带来重大改革。而保险业也面临特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时刻站在技术变革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