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银行理财产品迎来小高潮
有了去年“钱荒”风波的教训,今年市场流动性始终保持着相对宽松的状态,各家银行全年发售理财产品的节奏都平缓许多。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今年6月末收益率最高的时候,该行非保本浮动类产品的收益也没超过5.7%;7月和8月市场更是“量价齐跌”,出来个5.2%的产品都会被抢购一空。
然而进入9月,三季度末的时点效应开始显现,理财产品始迎来了“开局红”。据银率网统计,9月首周,全国共有719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较上周上升0.05个百分点;第二周,全国共有604款银行理财产品发售,平均投资期限为133天。其中,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累计发售583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5%,与上周持平。分析师表示,9月中下旬理财市场依然具有颇多看点,节日题材和季末效应将会为理财产品带来另一个收益爆发期。
买到“上6”银行理财产品不容易
9月中旬全国有20款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超过6%,可多为小城商行在当地发行的产品,在北京地区发售的并不多。万得理财软件统计,9月中旬,除了平安银行和渤海银行,其余在京发售收益率“上6”人民币理财的产品都是小城商行。
这次等到5.6%以上的产品,周女士很高兴。她的上一期理财8月初就到期了,她一直想等个“上6”的,但发现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现在上6的太少啦。听说华夏银行的理财高,我特地坐了三站公交车去看,结果才5.55。”周女士表示,虽然小城商行的产品收益高,但网点太少,购买不方便。“现在理财经理都不肯预留额度了,想买就得一大早排队,银行离家那么远,太折腾了。”银率网的数据也显示,收益率大于等于6%的理财产品从1月份的1857款到8月份的142款,足足相差13倍。
不要迷信外资银行
中资银行的高收益产品难买,“高大上”的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服务方面会不会更贴心?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认为,“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以结构性产品为主,挂钩标的多为利率、汇率、大宗商品、基金和股票,这类产品风险较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普通市民来说,不建议购买。”另外,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嵌入金融衍生品,结构比较复杂,中国投资者若不在购买前仔细阅读并且了解清楚专业术语的含义,无法真正了解清楚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构和风险所在。
不过她提到,现在手中有外币的朋友,在外资银行进行定期存款倒是不错的选择,利率甚至可以达到中资银行数倍之多。如花旗银行近日就在官网上发布公告称,只要在9月30日之前进行美元新增资金定存,3月定存年利率从0.5%调高到1.2%,6个月定存则从0.9%上调至1.9%。除了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也上调了美元、港币、澳元、英镑四个外币币种的定存利率,其中美元最高利率达到每年2.5%,澳元则达到了4.5%的高位。
中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可入手
几经比较,周女士最终购买了一款某股份制银行发行的10万起、3个月期、预期年化收益5.7%的产品。“12月23日到期,正好接上年底又一波高峰,挺合适。”她还有一笔20万的理财过两天才到账,她打算等9月20日以后再出手。“去年我就做了个中秋国庆双节专属的理财,半年期利息比平时高出四五百呢。”
国庆前夕,各家银行都会推出一些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供市民选择,一般会比平常产品的收益率高0.5个百分点左右,对市民比较有吸引力。“投资者近期挑选理财产品的时候,不妨挑选中短期的产品。”殷燕敏说,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会在年中年末和国庆节这种节庆时期出现收益率上涨的行为,现在如果购买3个月左右期限的产品,会在12月底到期,正好赶上高收益率的年底理财产品,这样可做到让自己手中的资金最大程度的升值。“不过,频繁买短期产品拿到的收益往往不如买一年期或半年期的产品收益高。投资人理财应该有长远规划,有自己的安排,至于季节性产品,如果赶上最好,没赶上也没有必要刻意等。”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9月银行理财产品迎来小高潮,部分非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超过6%。而消费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购,不可盲目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