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壮大,而保险公司的经济活动也更加频繁。据了解,中国邮政集团将出售中法人寿25%股权,而上海民营企业或接盘,下面是详细情况。
中法人寿:展业全靠银保
获得一组关于中法人寿的同业数据,截至今年7月,中法人寿保费收入177.5万,全部来自银保。
如果中国邮政持有股权减少至25%,那么其赖以生存的银保渠道是否将进一步下滑?民资股东进入是否能给中法人寿提供更多元销售渠道、是否能进入专业高管力挽狂澜、是否能提供有竞争力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持?不难理解的是,任何寿险公司仅靠高成本、高同质化的银保为收入来源都将不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中法人寿的营业收入尤其糟糕。2013年,中法人寿营业收入共1056万,净利润亏损698.4万。截至今年7月31日,中法人寿营业收入1273万,净利润进一步亏损至870万。来自保监会数据,今年1-7月,中法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177万,而2013年同期保费收入为712万元,同比下滑75.14%。去年9月才开业的德华安顾人寿,前7个月原保费收入亦有530万。
合资公司在国内展业,多依靠股东渠道资源,其中银邮作用尤为凸显。中法人寿成长曲线亦符合该规律。但从2009年中邮人寿成立起,中法人寿保费收入开始连续下滑。2010年,中法人寿保费收入下降至2.2亿,而中邮人寿的保费收入却达20.2亿;2011年,中法人寿实现保费收入仅有6500万,不足2009年高峰时的1/4。2013年,中法的保费收入仅1056万。
2009年,中国邮政与各省(区、市)邮政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全资寿险公司—中邮人寿。其中中国邮政集团持有20%的股权,为中邮人寿的第一大股东。这5年中邮人寿依靠邮政渠道成为一匹黑马,今年1-7月,仅原保费收入已达到190亿,跻身43家中资人身险公司中第十位。而单看银保新单,中邮今年1月规模保费113亿,同比增速784%,排名上升到第四,超过了太平寿险、生命人寿以及泰康人寿。自从2012年6月原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后,中国邮政集团暂时还没有给中法人寿派驻新的董事。
直到目前,陶礼明的名字依然在中法人寿官网上公开信息披露栏中,其职务依然是非执行董事。相比中法人寿9年未增资的2亿注册资本金,中邮人寿注资已达65亿。由于2亿资本金不满足监管要求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需在5亿以上”的要求,目前中法人寿的经营范围仅限在北京行政辖区内(法定保险业务除外)。
民资是否能解合资困扰
谈判漫长,中国邮政对受让者标准始终坚持: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最近一期会计区间的资产负债率不高于30%等。同时并要求,意向受让方应无投资与人寿保险业务构成竞争关系的保险公司,且自身应未经营与人寿保险业务构成竞争关系的业务。
一旦9月30日挂牌期满,有意向受让方则必须在90日内完成产权交易签署,并在监管批准后一周内一次性付清受让价款。民资的加入,除了雄厚资本实力外,能给合资公司带来何种优势或展业动力?民企尤其是实业资本对金融业的风险把控和盈利周期理解仍需磨合。合资保险发展之困由来已久,原因主要集中在外资股东难以提供渠道支持、境外保险人才难以适应境内市场特性等,而中资股东(非金融机构)对保险,尤其是寿险,盈利周期预计较短,因此对渠道、产品结构的偏好各异,往往造成中外股东理念无法融合。
多年经营业绩不佳,引入境内银行和邮储股东是部分外资合资险企找到的解药。借助中大型银行多网点和客户资源,寿险公司可以迅速扩大规模,而恰好银行正需要配置保险牌照满足其多元化发展。最早的合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展已有18年,但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寿险原保费收入的外资(包括合资)市场份额仅为4.9%,2013年这一数据为5.6%。而产险业的外资份额甚至不到2%。
如仅观察如中法人寿股权性质一样的“50-50”持股比例的中外合资公司,据笔者梳理,产寿共有22家。这22家“50-50”合资的公司中,包括安盛天平在内目前也只有9家实现盈利,如果看综合收益总额科目的话,只有6家实现正收益。此前有报道称,中法人寿的外方股东,法国国家人寿(CNP)亦有退出意向。不过目前尚未有法方转让股权更新消息。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邮政集团出售其持有的中法人寿一半股权,接盘者或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资的加入,对于合资险企的发展是否具有良好影响还有待研究。
中法人寿:展业全靠银保
获得一组关于中法人寿的同业数据,截至今年7月,中法人寿保费收入177.5万,全部来自银保。
如果中国邮政持有股权减少至25%,那么其赖以生存的银保渠道是否将进一步下滑?民资股东进入是否能给中法人寿提供更多元销售渠道、是否能进入专业高管力挽狂澜、是否能提供有竞争力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持?不难理解的是,任何寿险公司仅靠高成本、高同质化的银保为收入来源都将不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来,中法人寿的营业收入尤其糟糕。2013年,中法人寿营业收入共1056万,净利润亏损698.4万。截至今年7月31日,中法人寿营业收入1273万,净利润进一步亏损至870万。来自保监会数据,今年1-7月,中法人寿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177万,而2013年同期保费收入为712万元,同比下滑75.14%。去年9月才开业的德华安顾人寿,前7个月原保费收入亦有530万。
合资公司在国内展业,多依靠股东渠道资源,其中银邮作用尤为凸显。中法人寿成长曲线亦符合该规律。但从2009年中邮人寿成立起,中法人寿保费收入开始连续下滑。2010年,中法人寿保费收入下降至2.2亿,而中邮人寿的保费收入却达20.2亿;2011年,中法人寿实现保费收入仅有6500万,不足2009年高峰时的1/4。2013年,中法的保费收入仅1056万。
2009年,中国邮政与各省(区、市)邮政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国有全资寿险公司—中邮人寿。其中中国邮政集团持有20%的股权,为中邮人寿的第一大股东。这5年中邮人寿依靠邮政渠道成为一匹黑马,今年1-7月,仅原保费收入已达到190亿,跻身43家中资人身险公司中第十位。而单看银保新单,中邮今年1月规模保费113亿,同比增速784%,排名上升到第四,超过了太平寿险、生命人寿以及泰康人寿。自从2012年6月原邮政储蓄银行行长陶礼明因涉嫌个人经济问题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后,中国邮政集团暂时还没有给中法人寿派驻新的董事。
直到目前,陶礼明的名字依然在中法人寿官网上公开信息披露栏中,其职务依然是非执行董事。相比中法人寿9年未增资的2亿注册资本金,中邮人寿注资已达65亿。由于2亿资本金不满足监管要求的“全国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需在5亿以上”的要求,目前中法人寿的经营范围仅限在北京行政辖区内(法定保险业务除外)。
民资是否能解合资困扰
谈判漫长,中国邮政对受让者标准始终坚持:最近三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5亿,最近一期会计区间的资产负债率不高于30%等。同时并要求,意向受让方应无投资与人寿保险业务构成竞争关系的保险公司,且自身应未经营与人寿保险业务构成竞争关系的业务。
一旦9月30日挂牌期满,有意向受让方则必须在90日内完成产权交易签署,并在监管批准后一周内一次性付清受让价款。民资的加入,除了雄厚资本实力外,能给合资公司带来何种优势或展业动力?民企尤其是实业资本对金融业的风险把控和盈利周期理解仍需磨合。合资保险发展之困由来已久,原因主要集中在外资股东难以提供渠道支持、境外保险人才难以适应境内市场特性等,而中资股东(非金融机构)对保险,尤其是寿险,盈利周期预计较短,因此对渠道、产品结构的偏好各异,往往造成中外股东理念无法融合。
多年经营业绩不佳,引入境内银行和邮储股东是部分外资合资险企找到的解药。借助中大型银行多网点和客户资源,寿险公司可以迅速扩大规模,而恰好银行正需要配置保险牌照满足其多元化发展。最早的合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发展已有18年,但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寿险原保费收入的外资(包括合资)市场份额仅为4.9%,2013年这一数据为5.6%。而产险业的外资份额甚至不到2%。
如仅观察如中法人寿股权性质一样的“50-50”持股比例的中外合资公司,据笔者梳理,产寿共有22家。这22家“50-50”合资的公司中,包括安盛天平在内目前也只有9家实现盈利,如果看综合收益总额科目的话,只有6家实现正收益。此前有报道称,中法人寿的外方股东,法国国家人寿(CNP)亦有退出意向。不过目前尚未有法方转让股权更新消息。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邮政集团出售其持有的中法人寿一半股权,接盘者或是一家民营企业。民资的加入,对于合资险企的发展是否具有良好影响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