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变局:非标快速“上位” 权益被打入“冷宫”
债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这些过去保险公司均无法染指的“非标”金融产品(业内又称“另类资产”),随着保险投资新政的落地,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保险巨头们的财务报表中。相较于年初,中国人寿上半年在另类投资上的规模大幅增加50%以上。其中,商业不动产项目投资金额约80亿元,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投资计划投资金额约626亿元,信托计划、理财产品、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产品投资金额合计约人375 亿元。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的投资资产达19732.08 亿元,上述三项非标投资在其投资资产中占比达到5.5%。
虽然中国人寿的另类投资规模明显放量,但相较之下,“非标”投资在新华保险已经开始扮演起“挑大梁”的角色。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非标”资产投资已达983.87 亿元,占其总投资资产的16.5%,其中今年新增的“非标”资产规模达到409.97 亿元,较去年末增加了58%。从投资产品类型上看,新华保险青睐的“非标”资产投资包括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基础设施及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其中,占比最高的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占到其“非标”资产投资总额的49%。这也直接助其上半年实现了年化总投资收益率5.1%的高投资收益。
与“非标”占比骤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市险企在权益占比上的继续下滑。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太保持有的权益投资仓位最高,为10.9%,但较去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中国人寿目前持有仓位最低,只有5.26%,相较去年末的7.5%下降了2.24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中国平安和新华保险的权益投资占比分别为8.8%和7.1%,分别较去年末下降了1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对于这种投资变局的发生,与其说是保险公司以收益高低为投资导向,不如说这是在目前国内保险业普遍存在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形势下的必然抉择。据采访了解,目前主流寿险公司的平均负债久期大概在15年、20年以上,但资产久期却低于10年,化解错配风险将是国内保险公司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
可以大胆预判,未来两到三年,保险业的投资“大佬们”会尽可能寻找收益比较高、资产期限比较长的投资项目。
背后隐忧:退保率节节攀升 “规模为王”后遗症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家上市险企保费收入整体增长的同时,他们的退保率却节节攀升,这也被视为上市险企半年报中的最大隐忧。
中国平安的退保率从0.6%上升到了0.7%;中国人寿的退保率上升了1.29个百分点至3.34%;中国太保的退保率从2.2%上升到了3.3%;新华保险的退保率上升0.6个百分点至 3.8%。
退保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其实是上市险企近年来过度追求保费规模、依赖高现金价值保险产品而留下的后遗症。有市场人士表示,以新华保险为例,其依靠“非标”资产提升投资收益率,依靠高现金价值产品、费改传统险等产品策略刺激保单销售。短期来看,通过刚性兑付的制度套利,有助于负债增长并赚取利差益;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非标”资产的流动性存疑,影响保单销售的持续性。
主流投行指出,退保的波动对保险公司现金流、利润、资产配置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退保将是影响全年上市险企保费实际留存量的主要威胁。从半年报来看,上市险企的“退保+赔款+费用”这三项支出合计占已赚保费比例普遍超过50%,对公司现金流影响较大。事实上,现金流压力的增加,亦是整个保险行业近年来集体需要面对的待解难题。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近日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透露,今年上半年,人身保险业满期给付的金额为101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退保支出为2421亿元,同比增长50%,两者现金共计流出3439亿元,约占同期新单保费收入的58%。预计2014年全年满期给付金额1800亿元,退保金额将超过4400亿元。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非标”投资对投资业绩的提速贡献大,而权益占比却继续下滑。此外,四家上市保险公司的退保率节节攀升,拉响满期给付和退保高峰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