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于2007年开始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在农户和地方自愿参与的基础上,为投保农户(包括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引导和支持其参加农业保险,并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在改革红利的刺激下,中国农业保险在短短7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覆盖面和参保农户数显著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被瑞士再保险公司称为“世界农业保险典型模式之一”。
目前,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已由最初试点的6省(区)扩大到全国,补贴品种由最初的5个种植业品种扩大至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基本覆盖了主要的大宗农产品,各级财政合计保费补贴比例平均达到75%-80%,较试点初期大幅提高。2013年,中央财政拨付保费补贴资金126.88亿元,是2007年的6倍,带动全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06.7亿元,为2.14亿户次投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39万亿元,为3367万户次农户提供保险赔款208.6亿元,发挥了较好的强农惠农政策效果。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农业保险市场。同时,中央财政探索建立了多方参与、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业风险防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覆盖面逐年扩大,跻身于全球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农业保险市场之列。2007年至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1.06亿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306.7亿元。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已有上百年农业保险发展史的美国。农业保险开办区域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承保农作物品种达90多个,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2013年,中国农业保险实现“四个突破”:主要农作物承保面积突破10亿亩,达到11.06亿亩;保险金额突破1万亿元,达到1.39万亿元;参保农户突破2亿户次,达到2.14亿户次;保险赔款突破200亿元,达到208.6亿元。水稻、玉米、小麦三大口粮作物的保险覆盖率分别达64.9%、67.3%和61.8%。
功能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器”。2007年至2013年,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1.39万亿元,年均增速52%,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07万亿元,向1.47亿户次的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44亿元。2013年,农业保险支付赔款208.6亿元,同比增长46.72%,受益农户3367万户次,户均赔款620元。在去年黑龙江特大洪涝灾害中,农业保险支付赔款27.16亿元;受益农户50.9万户,占参保农户的59.7%;户均赔款5336元,占当地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62%。最多的一位种植大户获得赔款352万元。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的重要渠道。目前,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从2007年的6家增加到23家,绝大多数省份均有2家以上的经办机构,初步实现“适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全国共建立农业保险乡(镇)级服务站2.3万个,村级服务点28万个,协保员近40万人。蔬菜、生猪等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不断拓展,风险保障从传统的保自然风险向保市场风险拓展,促进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人工干预天气、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不断引入,提高了农业保险科技水平。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合作不断深化,提高农户风险抵御能力和还贷能力,帮助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农业保险也是转变政府职能,通过PPP模式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的合作典范。2013年,中央财政补贴保费120.38亿元,而农业保险保险金额达到1.39万亿元,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杠杆率超过116倍。通过保费补贴政策,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充分利用了保险公司的现有资源,有效发挥了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农业保险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各级政府部门贯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做好“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改革红利的刺激下,中国农业保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覆盖面和参保农户数显著提高。此外,农业保险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