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炎热,有的地方天气热的让人受不了,这让职工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为此国家实行了高温补贴政策,但是据调查发现,现在天气如此炎热,很多单位与部门都没有发高温补贴。那么为何高温补贴迟迟不发呢?
哪些地方“高烧不退”
河北14日31个县市最高气温超过37℃。
陕西省西安、咸阳等地的最高气温已经高达36摄氏度,基本上进入“烧烤”模式。
素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吐鲁番自7月以来持续出现高温天气。7月13日,在吐鲁番火焰山景区,巨型金箍棒造型温度计显示的地表温度为76℃。
北京13日夜发布了高温蓝色预警信号,14日高温仍将继续,市区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摄氏度至37摄氏度。
高温补贴,哪些地方成了“空头支票”
在陕西咸阳市秦皇南路,60岁的环卫工人董彩霞戴着凉帽,正在打扫路边落叶。说起高温补贴,董彩霞说她没听说过。每天最热的时候,董彩霞都会先把树荫下的垃圾打扫干净,再打扫太阳下的垃圾,要是天太热,她会喝点自带的开水。“要是实在热得不行,就在路边坐一会儿,拿帽子扇一扇。”董彩霞说。
位于长沙城西的一处楼盘建筑工地上,高温炙烤再加上无处乘凉,多位工人几乎都是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劳动。王师傅和工友们住在工地上的活动板房里,虽然装有风扇,但午后依然热得根本没法休息。王师傅告诉媒体人,建筑工人的工资都是按照实际干活天数或者负责的项目整体发放。“高温补贴?没领过。只要包工头不拖欠我们正常的工资就很不错了,谁还敢提高温补贴?”
媒体人在北京街头采访发现,一些部门和单位,高温津贴常常落实不到位,还有的用绿豆汤、茶叶、西瓜等防暑降温用品代替高温补贴。
高温补贴有标准,为何落实不力?
由于高温天气导致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媒体人采访中了解到,各地也都有相应的高温补贴标准。如北京市通知,自今年6月起提高高温补贴标准,室外作业人员、在33摄氏度(含)以上室内作业的人员,高温津贴分别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和不低于120元。湖南省夏季高温期间(7月1日至9月30日)用人单位要向露天作业的劳动者发放“清凉费”,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湖南省人社厅还特别强调,清凉饮料不能抵高温津贴。
各地执行高温补贴政策已经有多年,然而这项充满人情味的政策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为什么这份带着关爱和尊重的政策在现实中很多时候成为“一纸空文”?
北京市安监局表示,一般来说正规的单位都能按照规定发放高温补贴,仅有少部分没有高温补贴,或补贴变成了饮品。不发高温补贴的“重灾区”,往往是建筑业、快递业等。
同时,劳动者不愿意冒着失业的风险来举报,高温补贴政策并非带有强制性,都是导致高温补贴难以执行的原因。
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表示,在就业竞争和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劳动者明显处于弱势,去争取自己的权益难免有很多顾虑。用人单位违法成本本来就低,劳动者又不敢、不会主张权利,更使得用人单位违法的风险成本几乎为零。因此,政府应当在高温补贴权益落实上承担更多责任,主动监管、排查,在推动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方面下狠招、出实招,才能让高温下的劳动权利保障落到实处。
慧择提示:根据上面描述可以了解到,现在很多地区天气非常炎热,这让高温补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一些部门和单位,高温津贴常常落实不到位,还有的用绿豆汤、茶叶、西瓜等防暑降温用品代替高温补贴。这主要是高温补贴政策并没有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