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一直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卖点。相较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平均5.19% 的预期收益率,结构性理财产品动辄超过10% 的预期最高收益率着实吸引人。对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对挂钩标的指数较为熟悉的投资者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以作为资产配置中博取高收益的选择之一。当然,如果运气不好,对挂钩标的的走势判断失误,也有可能像世界杯小组赛中的拉莫斯一样,在最后时刻近距离打门被挡,浪费西班牙队最后的进球机会。
结构性理财异军突起
6 月16 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下调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 个百分点,这是继央行4 月25 日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定向降准。至此,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出申请,只要通过央行审核,就可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连连降准,为银行间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银率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仅6 月9 日至6 月15 日这一周,央行就为市场净投放了1040 亿流动性,受此影响,目前银行间市场利率已降到了2013 年5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市场隔夜品种利率仅为2.6%。
Shibor 整体维持下行趋势,使得主要投向银行间市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走低。央行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中钱紧的局面,以往年中银行大幅抬升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揽储”的情况,今年可能很难看到了。
受此影响,目前市场上正在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 的寥寥无几。与波澜不惊的普通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主打“高收益”招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谓异军突起。
《CM 华夏理财》梳理在售理财产品信息后发现,
超过10% 的预期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颇具吸引力。不过,需要留心的是,在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推介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预期最高收益率被夸大的情况。被高收益率吸引之前,投资者不妨仔细研究一下最高收益的实现条件,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够承担相应的风险。
产品设计有玄机
银率网理财分析师殷燕敏在接受《CM 华夏理财》采访时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由固定收益证券和以期权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组成,产品收益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收益证券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衍生金融合同所带来的收益。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率取决于后者的收益大小。”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主要有股票、基金、指数、大宗商品、利率、汇率等。不同挂钩标的,产品的风险等级也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挂钩股票、基金、指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较高,相对风险等级较高;挂钩利率、汇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偏低;挂钩大宗商品的结构性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对居中。
预期最高收益率越高,达到可以获得的条件概率也相对较低,投资者最终能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也偏低。当然,具体产品的风险还需根据是否保本、最高收益率实现难易程度来决定。
以平安银行正在发行的结构性产品为例,分析一下最高收益率13% 的实现条件。这款产品挂钩标的为沪深300 股票指数,投资者想要拿到13% 的到期收益,沪深300 股票指数在214天的观察期内,需要始终在起始价格的87%-113% 这一区间内波动,并且最终价格锁定为2260。
且不说在限定区间内波动的难度,仅是沪深300 股票指数在考察期的最后一天收盘时精准停留在2260 的这一点要求,就很难实现。所以,虽然产品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3%,但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一定可以拿到。这款产品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根据挂钩标的走势的不同,到期后投资者可能获得0-13% 这一区间内的收益。
从这款产品中可以看出,投资结构性理财产品时,投资者需要对挂钩标的的未来走势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过分相信预期最高收益率。
总而言之,如果不满足于普通银行理财5% 左右的收益率,又能够承担一定风险,不妨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博一博收益。目前国内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大多是90% 保本或者全部保本,所以即使在运气最坏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只是损失10% 的本金。
慧择提示: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可以看出,结构性理财异军突起,产品设计有玄机。消费者在购买“高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根据市场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投资,切勿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