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攀7附8”产品难觅踪迹
“去年6月份,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都有6%。今年我特地把理财产品的到期选在6月份,就是想着能够在这个时点买些高收益产品。但这几天问了几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还没达到6%,这是怎么回事呢?”市民黄阿姨表示疑惑,本以为银行会像去年一样推出高收益产品,现在看来收益却没怎么增长,还不如年初的时候选一款时限长一点的产品。
到广州市内多家银行后发现,近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低于去年同期,高于6%的理财产品几乎“绝迹”。
一家国有银行的理财经理透露,该行在售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在35天到83天不等,目前收益率在4.8%到5.6%之间,能实现5.6%收益率的门槛为100万元,最低门槛5万元的收益率最高仅为5.4%。“而在去年同期,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在5.6%到6.2%之间,今年确实是远远不如去年。”
来自普益财富的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份开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呈现普遍下降的态势,国有银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轮番成降幅最大的主力军。5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量价齐降的局面,各期限类型产品收益水平普遍下降,3~6个月期限产品收益水平降幅最大。
银行理财产品高收益难觅 “买存款”动力也不足
不仅仅是在理财产品市场,银行对于存款的需求似乎也没有去年那么渴望。在季末、月末和年末花钱买存款的情况一直存在,虽然这种做法违反监管规定,但在银行业界却屡见不鲜。孟女士平时因业务往来认识了不少金融业的朋友,业余做起了资金中介,她对于去年银行揽储的疯狂一幕至今仍然印象深刻。“银行客户经理一般是自己先发动亲朋好友拉存款,实在有存款资金缺口完不成的,才会提前请我们介绍大客户救急。”去年市场比较特殊,早在当年5月底孟女士就接到一位银行朋友拉存款的预约电话,而且存款“买价”也是一路走高。往年市场资金紧张时“买存款”的成本最多也只有每天5%。左右,从未超过6%。,但去年6月下旬高峰期一度达到了6.5%。。这意味着客户在最后一天存入1000万元,就有6.5万元的无风险收入。由于揽存价格高,不少股民大户踊跃参与,去年孟女士帮两家银行的朋友拉存款,资金总额达到了3亿元。
“但是今年银行揽存态度明显不如去年积极,前两天我一个在证券公司上班的团队经理打电话过来说,一些轻仓大户还想在6月底赚点外快,让我再联系有资金需求的银行,如有意向也好做准备。但我问了好几个银行方面的朋友,到现在也没明确回复需要多少资金,一个相熟的朋友直接说,今年银行并不是很缺钱,等下旬再看看”。
而另一位资金中介刘先生坦言,“今年生意不太好做,银行虽然还是要存款,但给的‘价格’并不高。”刘先生说,往年一些银行为了完成任务“买存款”,日息一般在3%。~6%。之间,产生的费用则通过营销费用走账。举例来说,客户开出了日息3%。的价码,存款1000万元,6月30日存入,第二天便可转走,两天可获得6万元“存款费”。但是今年的季末节点冲量“买存款”却开始变得常态化,价格也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近期并未出现明显飙高。
同业拆放利率波澜不惊 银行理财产品“血拼揽储”难再演
宏源证券分析师陈磊透露,在50天内央行三轮“定向降准”之后,市场资金面将保持相对宽松,再加上监管机构的有意限制,都削弱了银行以高收益产品来抢夺资金的动能,使得银行年中“血拼揽储”的疯狂景象难以再次上演。资金面进入6月下旬敏感期,季末因素不可忽略,但央行政策已明显转向偏宽松,流动性整体无忧。
央行公开市场本周二和周四分别进行了300亿元和2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持平于4.0%,由于本周有650亿元正回购到期,因此单周实现净投放资金150亿元。截至目前,央行已连续6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累计净投放资金3760亿元。虽然周三新股申购引发交易所回购现疯狂一幕,上交所隔夜国债逆回购利率尾盘上冲30%高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银行间短期资金利率继续低位徘徊,仅跨月品种出现上行。从大趋势来看,短期利率较去年年底普遍大幅下滑,6个月期限利率也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
此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三对于保底经济7.5%的承诺引发了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如果目前数量型措施不理想,央行可能推出价格工具,不排除下半年降息的可能。
不过,相比国内银行的淡定,外资行今年对资金的需求似乎更大一些。部分外资行从4月开始就通过上调外币定存利率来揽储,随着中考临近,近期利率上调幅度还在加大。
慧择提示:综上所述,同去年相比,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不高,而银行对于存款的需求似乎也没有去年那么渴望,银行年中“血拼揽储”的疯狂景象难以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