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进行购买理财产品。目前从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看,最高的是法兴银行挂钩美元兑日元汇率的结构型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了30%,而最低的渤海银行产品也有4.8%。多数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以上,6%以上的产品也有4只,比目前理财产品市场平均4%左右的预期收益率要高出很多。
媒体注意到,收益率前四名的产品全部是结构型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风险也比较大。同时,媒体发现这些产品投资期限都比较长,也就是说产品的流动性都比较低。投资期限最短的是宁波银行产品,投资期限是180天,而星展银行等4只产品的投资期限都是365天,期限在1年左右的产品多达7只,由此看见,为了获得高收益率,投资者往往需要牺牲掉一定的流动性。
不过媒体在此也要提醒投资者,预期收益毕竟只是预期,最后究竟能够实现多少收益率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很多,有保本的也有非保本的,如果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还是选择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比较合适,而且要看清楚产品保本的类型,相反,则可以选择非保本型的。
中原(广州)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区域总经理、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邵宏伟指出,余额宝作为货币基金的风险并不大,只是未来很难达到6%的收益率。
南方日报:东莞市民在金融消费方面有何习惯和特点?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度如何?
邵宏伟:东莞市民大多是实业投资出身,以企业家为主,比较侧重于实业投资和房产投资。一部分市民有股票投资的经验,带有当地情结,常会购买本地上市的企业,而且这些股民都是在2007年底入场的,普遍有一定的亏损。
目前来看,大多数市民相对稳健,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最近了解余额宝的市民越来越多,大多数都觉得此类产品没有风险,对于5%左右的收益也比较满意。
南方日报:目前余额宝、理财通的收益率在不断下降,是否值得继续投资?
邵宏伟:余额宝与理财通其实就是货币基金。这些产品在刚开始时,有些平台自身会投入一笔钱来提升收益率,从而提高知名度,实际上收益率并没有那么高。最近几年,由于资金的短缺,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相对较高,有5%左右。
为什么说高收益产品有高风险呢?我们从产品的投向来分析。在204款高收益的非结构性产品中,有50%的产品资金投向包含股票或基金;74款产品资金投向或组合投向股权、收益权、票据资产、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等非标准化债券;单一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或以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产品仅有23款。可见,高收益产品往往伴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除投向股票和基金外,有超过1/3的产品资金投向了非标准化债券产品。
除了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投资门槛也往往高高在上。数据显示,在204款高收益的非结构性产品中,有198款是人民币产品,其中只有38款产品的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52款产品的投资起点在2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投资起点100万元以上的产品为70款,产品占比最大。可见,高收益产品大多具有较高的投资起点,在这些高收益非结构性产品中仅有不到20%的产品面向普通投资者。
“三高”之外还有一低。数据显示,6个月以下是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投资期限,但在这些高收益的非结构性产品中,仅有3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在180天以下;156款产品的投资期限在180—365天;45款产品的投资期限超过360天。可见,高收益产品以中长期产品为主,其中建设银行发行的“‘建行财富三号’三期股权投资类人民币信托理财产品(次级收益类)”,到期收益率为19.89%,为到期收益率最高的非结构性产品,同时投资期限也达到了5年之久。
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产品大多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但高风险、高投资起点和低流动性并不能保证实现高收益率,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还需要仔细斟酌,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不可轻易为高收益所迷惑。毕竟,银行理财产品要实现高收益的难度还是挺大的。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可以了解到,不少产品的收益率回升到4.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5%。专家提醒投资者在购买时,还是要理性选择,不能只盯着所谓的高收益,还是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看清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并且把握投资与储蓄的比例,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