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相关调查工作正在依法进行中。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5月披露的整体情况,2013年以来,证监会共受理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件线索38件。截至目前,涉及基金管理公司十余家,涉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两家。
一场地毯式的老鼠仓排查,让年轻的公募基金行业再度沉入谷底。“现在这么个查法这么个时态,给外界的一个印象是,只要是公募基金就有老鼠仓,两者之间几乎是可以画上等号的,持有人极度不信任,同时市场又很难赚钱,只能去做货币基金,其他业务开展起来举步维艰,这个状况差得不能再差了,有点像2005年的券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公司高管向媒体感叹说。
更让行业悲观的是,这场源自“大数据”检索的老鼠仓排查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媒体从知情人士处获悉,某地位更加显赫的公募人士近期也深陷传闻之中。
而就在数天前,证监会以问答的形式对华夏大盘基金被查给予了回应:自2013年9月份以来,我会根据相关线索发现了一批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非法谋利的嫌疑账户,其中部分账户与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个别基金存在关联。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我们自己手头的工作,其他的什么也决定不了。”上海一家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中层告诉媒体。另一家排名前列的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则说:“公募行业其实就是资产配置的一个方式,我们老板说我们要按照本质来做事情,回到资管管理行业的本身,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
“2006-2007年的牛市帮助公募基金超常规发展,此后几年受累市场低迷基金亏损,持有人对公募基金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而现在则是对声誉的毁灭性打击。”前述人士说,现在行业已经到了最低谷,我们要回到源头的地方。
在股市长期低迷公募基金业绩波动的情况下,如果说公募基金还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地方,那就是号称最严格管理和最透明的信息披露。
“无论是和银行理财产品相比,还是和券商、保险等其他资管行业相比,公募基金肯定是最透明的,监管最严格的。”一家从业10多年的公募基金人士说,十几年前的基金黑幕让公募声誉跌入谷底,现在的老鼠仓对公募基金行业的打击也许更重。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暖风刚刚吹过,在证监会大数据稽查加力中便让金融资管老鼠仓频现,不禁给弱市下的公募基金的投资再添一丝寒意。
公募老鼠仓大失公募公信力,致基民以及机构投资者谨慎减仓,基金投资遭遇阶段信任危机。
可查资料显示,中国公募基金的首次危机是在2000年基金黑幕的爆出,此后基金法出台。此后几年基金老鼠仓抬头,比如2008年的上投摩根唐建南方基金王黎敏,2009年融通基金张野等,而2013年以来基金爆出的老鼠仓更是让市场瞠目结舌,无论大小基金公司(大型基金如华夏、嘉实,小的如汇丰晋信等),也无论管理基金业绩的好坏(比如有去年的冠军基金中邮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经理厉建超等),均有涉案,共计有10余家基金公司深陷其中。
“从2007年至今基金老鼠仓案件来看,涉及资产越来越高、犯案的级别越来越高、获利金额也越来越多、操作的隐蔽性提高。”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表示。
而究其原因,德圣基金认为,其一,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的缺失以及执行环节的不力,老鼠仓稽查一般采取事后监管的方式,缺乏过程监督和识别;其二,道德风险难控重在制度违约成本过低,老鼠仓凸显从业人员道德约束不高,但以道德标准去谴责和看待出事的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显然于事无补。
其三,目前国内市场关于基金经理投资申报的规定正是向海外学习及靠拢,但是还需相关法规的约束和支持;其四,基金公司实在应该严把风控关,将老鼠仓的负面影响降低至最低,树立品牌和口碑何等重要。
与之相对应的是则是偏股型基金发行的低迷。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立的偏股型基金其规模均在数亿元,与高峰期相比差距甚远。
“从根本上说,基金公司是一个轻资产型行业,主要以人为主,基金经理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资产,如果基金经理老是爆出老鼠仓,那还有谁敢把资金交给你去管理?谁还信任你?特别是在如今市场没有赚钱效应,投资给持有人带来亏损的情况下,简直是雪上加霜。”多家基金公司从业人员感叹说,基金公司已经身败名裂,目前能做的也就是依靠货币基金来增加用户的体验。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监管层对资产管理行业老鼠仓通过大数据的深度筛查,公募行业的老鼠仓一个一个地被披露出来,公募行业声誉旋即跌入谷底,公募行业最后一块遮羞布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