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了解,近日市场上出现,现货价格上涨,国内铜短期供应紧张。铜的市场供需经常处于紧平衡状态。除中国外,全球市场铜需求均略有萎缩,造成铜期货、现货价差偏离正常轨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远期期货价格的悲观态度。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具体原因吧!
4月底,中国金属铜期货、现货价差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值,现货价格较期货价格一度高出1500元/吨,而以往现货价格升水500元/吨的情况都比较少见。铜期货、现货价格背离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贬值的背景下,进口铜亏损严重,国内铜短期供应紧张。
结构性供给紧张
与多数大宗商品不同,铜的市场供需经常处于紧平衡状态。国际铜业研究组织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精炼铜供应少见的由2012年短缺34万吨转为过剩38.7万吨,相对于全球超过2000万吨的年消费量来说,供给过剩压力并不是很大。
作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中国占了近40%的全球消费量,而近阶段国内铜市场需求依然稳定。媒体查阅了2013年各主要有用铜需求的行业数据,用铜最多的电网建设完成投资3894亿元,增长5.4%;另外在生产中有较大用铜需求的汽车制造产业、空调制造产业产量都增加超过10%,基本上铜需求相关行业都保持增长态势。由于国内铜供应短缺,净进口成为常态,2013年国内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铜206.6万吨,大幅增加13.2%。
2014年,由于大宗商品整体市场偏空,铜价也受到波及,但相对于橡胶、铁矿石等其他工业品来说,铜价比较抗跌,需求相对稳定,一旦市场短期供给出现短缺,现货价格升水也比较容易理解。
熟悉上海相关贸易的曹磊告诉媒体,目前国内铜市场出现了结构性供给紧张,受伦敦期货市场、上海期货市场铜比价以及汇率因素的影响,国内冶炼厂出口精铜至保税区有利可图,因此国内市场现货较为紧张。另一方面,内外比价“倒挂”也导致铜进口受阻。尽管保税区的铜库存较高,但这些铜很难进入内地市场流通。
此外,媒体采访上海地区多家贸易商了解到,一些供应商惜售加剧了这种紧张局面,致使国内铜现货升水居高不下。由于目前铜价处于3年多以来的低点,国内一些大型冶炼企业也有推高现货价格的意愿,甚至会刻意增加出口到保税区的铜的数量。因此铜现货大幅升水而保税区库存高企的奇怪现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国储出手“破局”
除中国外,全球市场铜需求均略有萎缩,国内保税区大量铜库存通过转口贸易流向国际市场的动力不大,目前这些铜在保税区进出两难。有关部门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便是让这部分库存流入国内,在此背景下,4月底国储收购了约20万吨保税仓库的铜。
目前有消息称,国储局此前买下了约20万吨铜,目前铜储备约110万吨,而后期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收储规模,今年国储局很有可能将储备铜增加至140万吨。国储局收购虽然不能够完全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但可以影响到现货升水和比价的回升,最终希望能够吸引进口铜入关。
造成铜期货、现货价差偏离正常轨道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对远期期货价格的悲观态度。尽管市场短期的确处于供给紧缺状态,但一旦未来某时点比价合适,大量的铜就有可能从保税区涌入内地。目前,上海期货市场铜期货的主力合约为1408,该合约价格较近月合约1405相差近1800元/吨,这种远期大幅贴水的现象显示出了投资者对于未来价格走势的悲观。
尽管需求稳定,但考虑到整体宏观环境以及工业品整体的情况,现货铜价格大幅高于期货价格的状况恐难以延续。期货价格代表的是未来几个月后的市场行情,因此现货升水仅仅影响了近月交割合约价格。
近期项目审批和财政拨款加快,基建投资同比大幅反弹,“微刺激”与定向存准放开等政策也相继出台,但依然不足以打消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目前国内仍处在经济转型期,加之债务、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处于去杠杆阶段,这种背景下,不会有大规模刺激政策,即便出台一些“微政策”,效果也不会很明显。
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速下滑至7.4%,PMI等数据也较为低迷。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趋势下,几乎所有的工业品都在下跌,如此环境下铜价难有大作为。铜上下游产业链对未来市场价格信心不足。
慧择提示:通过上面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全球第一大铜消费国,中国占了近40%的全球消费量。目前国内铜市场出现了结构性供给紧张,国储局很有可能将储备铜增加至140万吨来缓解市场的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