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各地也不断出现环境危机,特别是各地频现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近日环境污染责任险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近来,突发环境危机频发,广西、紫金、潍坊、青岛等地的一些企业相继陷入了环境污染与道德舆论的风波中。这类事件带来不少负面效应,但涉事企业在处理赔偿、事后补救等过程中却显得“羞羞答答”。尽管被曝光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应对与妥善处理,不过,也常常陷入“纳税人埋单”的质疑中。
为什么企业常常不能直面自身的公共危机,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是国内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处罚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保险机制与意识缺乏,导致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选择了“消极应对”。
这个背景之下,环境污染责任险走到前台。据了解,环境责任险与机动车第三方强制责任险类似,即由于被保险人疏忽过失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而给第三者造成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保险公司对第三者财产进行赔偿或对第三者人身伤害进行赔付的一种险种。例如,化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造成周边居民财产损失,由保险公司给予赔偿。
但保险公司却绝非仅仅是一个“兜底者”的角色。“尽管环境责任险无法根除企业的污染问题。但保险公司要对企业的污染风险做评估、定价。承保之后,还要为企业提供改善建议、帮助其提高这方面管理水平。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对企业年审,进而促使企业提高环境责任意识。”一位保险行业专业人士称。
2007年,环保总局与保监会提出了积极推进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要求。2013年,两部门再次下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到了“强制”的字样。但从推行到现在已过去6个年头,环责险在国内的推行依然步履蹒跚。
险企兜底
一次环境危机由于保险公司的及时介入而得以有效化解。2008年7月31日,湖南省一农药生产企业株洲昊华公司以4.08万元购买了平安保险公司“污染事故”赔偿险。仅仅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即9月28日,该企业发生氯化氢气体泄漏事件,污染了附近村民的菜田。其时,周边120多户村民前后分3批向企业提出索赔。
平安保险公司经过实地查勘,查证了污染损害事实,确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并依据《环境污染责任险》条款与村民达成赔偿协议,10天左右将赔款支付到位,成为全国首例环境污染责任险获赔案例。
“当时一群农户很焦急,氯化氢挥发快,取证难,大家都在担心赔偿的问题,整个场面非常混乱。”平安保险一位知情者告诉时代周报媒体,“这个案件中,意外是工人操作失误引起的,我们立刻启动了相关理赔工作,农户关心自己的损失,而得知保险公司介入后,情绪就相对稳定。”但在国内,许多同类环境污染危机,却由于缺乏保险公司的介入,而导致赔偿的不及时或不到位,而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保险公司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出现,怎样跟受害者沟通都是处理危机的关键。”平安产险团体财产险部副总经理丁文煜告诉时代周报媒体,不仅在环境污染领域,比如,通过维修还是召回?如何安抚消费者的情绪?需要比较专业的公关方式。而这种专业能力一般企业未必都有,如果购买了保险,保险公司能够帮助企业妥善应对、降低损失。”
据介绍,环境责任险的承保范围,还包括污染所引起的法律纠纷、清理污染等费用。“株洲案件中,并不涉及法律费用,因为我们在第一时间就处理好赔偿问题了。如果企业不具备应对危机、赔偿的能力,最后对簿公堂对当事各方都不利。”丁文煜表示。
那么,保险公司是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替罪羔羊”吗?买了保险之后,企业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胆、不顾及环境的情况下生产吗?但事实正相反,环境责任险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企业不敢轻视对待污染问题。
“尽管环境责任险是无法解决根除企业的污染问题,最多解决的是第三方赔偿。但保险公司要对企业的污染风险做评估、定价。承保之后,还要为企业提供改善建议、帮助其提高这方面管理水平。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对企业进行定期风险评估,进而促使企业提高环境责任意识。”一位保险行业专业人士称。
环保部与中国保监会在2013年1月21日发布《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就已明确了保险公司的一项责任:保险公司应做好对投保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定期对投保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和重要环节开展梳理和检查,查找环境风险和事故隐患,及时向投保企业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或者事故隐患的整改意见,并可视情况通报当地环保部门。
慧择提示:实际上,在环境责任险的角色中,保险公司也是污染的赔偿责任共同承担人,一旦出现污染危机,就要面对巨额的赔付。所以在环境责任险中,保险公司更多的是充当了服务者、监督者的角色,而不是“替罪羔羊”。希望广大保民要认清事实,切莫随波逐流。更多保险资讯,敬请关注慧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