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还是噱头
事实上,爱情保险产品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去年“双11”期间,东吴人寿联合珍爱网推出了“爱情保险单身版”,为国内首款既能提供收益,又兼具网络红娘服务的万能险产品。
在国外,以爱情或者婚姻为名的保险也有不少。通常情况是,情侣或者夫妻双方每年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费,保险期限结束后,若情侣成婚或者婚姻关系存续,则给付一笔保险金。与国内的产品相比,国外的爱情保险产品往往期限更长,保险金的支付也与爱情或者婚姻关系的存续为前提。
然而,纵观国内各家的产品,在本质上与传统的保险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例如,东吴人寿的“爱情保险单身版”只是一款普通万能险产品,附加赠送珍爱网提供的牵线服务、一定数量的“珍爱币”和约会基金,长安责任保险的产品也是个人重大疾病保险与附加婚姻津贴保险的产品组合。市场对于爱情保险的热情也并不高,据媒体人统计,截至2月14日,东吴专享“爱情保险单身版”仅仅累计售出66件,另外一款产品东吴人寿爱情理财保险也只售出38000余份。
近年来,国内保险公司在噱头营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去年以来,种种夺人眼球的产品层出不穷,例如去年中秋,安联财险推出“赏月险”。今年春节前夕,各类保险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安诚财险推出“春晚收视率保险”;生命人寿则为“熊孩子”推出一款9.99元的鞭炮险;苏宁易购和华泰财险推出了“人在囧途险”和“BOSS莫怪险”;国华人寿推出了一款“吃货险”。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平安保险在今年的情人节前推出了“怀孕险”……
对于这种创新,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不管是营销噱头还是保险业真想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出路,都是值得鼓励的。“通过挖掘市场的需求,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设计合理的费率,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并且符合法律相关规定,就是值得鼓励的。”
内容才是深度
纵观这些保险产品,背后或多或少带有互联网营销的影子。相对传统保险,这种投保金额普遍不大、投保程序简易的产品能更好地契合互联网营销。王国军认为,这些产品选择互联网渠道作为主营销阵地是有一定道理的。借助社会化媒体,互联网营销传播速度快,营销成本低,而且具有眼球效应,能够很好地达到广告效应。
利用互联网渠道在营销上大获全胜的经典案例要数今年情人节余额宝推出的两款理财产品——“珠江汇赢1号万能险”和“天安安心盈B款”,两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为7%,前者的限售额为3.8亿元,后者为2亿元。在预约阶段,这两款产品就吸引了数百万用户。开卖不足十分钟,两款产品就被抢购一空,即使天安人寿追加3亿元的保险理财产品,依然很快被再次抢光。这样的速度也不得不令人惊叹。
与余额宝牵手天弘基金一样,此次淘宝选择的合作对象也并非业内大佬,而是实力并不雄厚的珠江人寿和天安保险。珠江人寿和天安保险能否像天弘基金一样,借着淘宝的东风,迎来真正的春天还尚无定论。不过,可以看得出,两款普通的产品搭上了淘宝,就创造了营销奇迹。在王国军看来,“网民对于这两款产品的抢购热情证明了互联网创新的可能是无限的。”
然而,这些基于眼球效应的创新仍然还是停留在营销层面上,对于内容的创新则要滞后得多。以爱情保险为例,尽管市场挖掘到了人们对于寻找爱情和婚姻安全感的“市场需求”,但是并没有真正提供爱情或者婚姻本身的风险保障,而是将其作为噱头,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
尽管金融业对于大数据的兴趣高涨,而且承认大数据是一种巨大的资产,但是如何从中“挖矿”,没有公司能够推出令人信服的产品。即使是由携带互联网基因的“三驾马车”成立的众安在线,其虽号称打造成为数据公司,由分析流量和数据入手,提供服务,进而切入金融业务,但是目前也没有太大进展。
无论如何,从营销到内容的创新,既需要技术的突破,也需要一定的客户基础和大数据积累,而从互联网入手,或许是一个便捷的入口。保险版“余额宝”们的成功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规模的突破,更为创新积累了市场基础。
慧择提示:不管是爱情保险还是过去的怀孕险、脱光险其实都是作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而已。消费者在购买时还是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