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理财相信还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近日,据招商银行调查,有将近90%的人不懂得如何科学理财?知识基本本能或者随大众的进行投资。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招商银行10.90-0.08-0.73%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居民财富管理行为,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西安、沈阳。在101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31~40岁之间的被访者相对最多,高达43%;其次18~30岁年龄段的被访人数比例亦达到相对较多的39%。受访人群中,自身或其伴侣具备经济、会计、金融方面专业背景的仅仅占总人数的16%,与之相对,84%的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此类专业背景。
该调查试图呈现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的现状。
“财”去哪儿
此次调查显示,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主要部分。拥有活期存款的人数占据到总人数的93%,拥有定期存款的人数亦占据到78%。这与各年度的“中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分布表”中统计的定期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于60%~75%之间基本吻合,说明储蓄存款仍然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资产配置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国的基金2004年起步时在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仅为1%,受2006~2007年股市大涨的影响,基金投资的占比才达到高点,9%。但此后,受股市下跌的影响,基金投资占可投资资产的比重略有下降。不过,基金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已经被广大理财者知晓并持有,在此次调查中,基金是仅次于存款的人气理财工具,51%的受访者持有基金,且约有五分之一的理财者将基金作为比重第二的投资品,仅次于保险。
中国的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此次调查中,有近半数受访对象购买了保险类产品,基本与股票持平。其中家庭持有的保险产品包括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以车险、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居多,除去部分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险与投连险,绝大多数家庭购买保险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保障。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985年保险所占比重仅为0.2%,而2008年甚至超过股票占比,2009年上升到11%,但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股票投资比重下降。通过和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中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分布表”的比较分析,招商银行可以发现股票所占比重由1990年起步到2004年的5%,2007年更是一度达到了15%。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改变了过去居民金融资产持有单一的结构,使得居民金融资产更加多样化。但是,近几年股市低迷,投资者投资热情不高,股票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出现下降。此前股票作为存款之外的主流投资品地位已经被基金、理财产品这一类间接投资品种取代。
除了储蓄、股票、基金、保险等类别外,也有部分调查者涉及黄金、房地产投资、另类投资(如收藏、红酒、钻石等投资品类),随着另类投资的兴起,部分富裕居民在收藏品、私人飞机、私人船舶等领域投资需求增加。其中,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主要的居民投资形式之一。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由于房地产投资和支出金额巨大,往往需要耗费居民一生中大量的收入,成为影响居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事件之一。
理财无“术”
过去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阴云密布”并未影响中国城市居民对理财投资的热情。此次调查显示,有88%的受访对象已有理财意识、正在或即将进行财富管理,仅仅有12%的居民认为无须理财或投资理财可有可无。这说明,自2004年理财元年到现在,10年时光催熟了中国人的理财理念,也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带到了崭新高度,产品日益丰富、机构日益完善、服务日趋熟练。
然而,财富管理进行中的中国人却始终觉得差一点—高达57%的受访对象正在理财,但并不清楚其做法是否科学。对于理财这门综合学科而言,绝不仅是了解投资、掌握经济趋势那样单纯的知识获取,也需要综合个人情况和中长期的宏观判定。掌握资产配置与理财规划专业知识并非一朝一夕练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广。因此,招商银行认为,中国人的财富管理尚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全民认知与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并没有资产配置概念,在面对“投资什么、怎么投资、投资多少”时仅仅基于本能,往往出现如下三种典型行为:
第一,从资产不贬值出发,配置大量的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这从多数人选择的定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中窥见一斑,这直接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投资效率不高,在此次接受调查的1010名受访人群中,34%的受访对象盈亏相抵甚至有所亏损;剩余62%的受访对象也仅仅是略有收益。相对于正在或即将理财的人群高达88%的比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的收益率背后的深度问题其实在于资产配置。
第二,投资理财是经朋友介绍或一时兴起,既缺乏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也缺少对自身情况的分析匹配,近八成受访对象均依赖于自己与亲朋好友的经验与建议,仅仅两成的受访对象表示在投资决策时会听取银行客户经理等专业人士的建议。
第三,这种行为虽不算普遍却很典型,将绝大部分资产投入房地产或者股票市场等某个单一市场。
招商银行认为,无论哪种行为,都可能与理财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会因为配置不当而导致家庭财务崩塌。
对理财不了解、也迷茫的居民,并没有第一时间找专业人士解决问题。原因并非刚愎自用,而是沟通中的诸多顾忌。在此次调查中,尝试过与专业人士互动的受访者中,75%认为专业人士给出的理财意见有用,对自己有帮助。但多数公众对专业人士所推荐的产品仍持保留态度,不会完全将自己的财务状况真实全面的告诉理财经理。
何以有“道”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中国人理财的主要问题是对象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资产配置结构。
什么是资产配置?招商银行认为,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资产配置最终能为家庭带来持久的价值保障,向财富自由的目标更近一步。关于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团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三笔钱规划:
留活钱:先确定现金需求。现金类资产的规划是财富管理的第一步,它的定位并不在于增值,而是要确保流动性支付需求。“3~6个月的生活开支”以及“近一年将要发生的刚性支出(如购房、买车、生意周转等)”都是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这笔钱的需求是:流动好、保本。
保命钱:再确定保险开支。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无后顾之忧,在充分、完善地做好了保险安排之后再考虑“钱生钱”才是稳健之道。留出这笔保障家庭的“保险备用金”是这笔钱的作用。
钱生钱:最后做投资安排。在预留好现金和保险所需的开支后,对剩余的资产构建投资组合方案。此为钱生钱部分
慧择提示:理财并不是单纯的了解投资、掌握经济趋势就可以的,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对投资根据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必须的,只有弄清楚各种投资工具的特点才能够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招商银行10.90-0.08-0.73%七个经济区域的城市居民财富管理行为,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西安、沈阳。在101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31~40岁之间的被访者相对最多,高达43%;其次18~30岁年龄段的被访人数比例亦达到相对较多的39%。受访人群中,自身或其伴侣具备经济、会计、金融方面专业背景的仅仅占总人数的16%,与之相对,84%的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此类专业背景。
该调查试图呈现中国城市居民财富管理与资产配置的现状。
“财”去哪儿
此次调查显示,储蓄存款仍然是居民资产配置的主要部分。拥有活期存款的人数占据到总人数的93%,拥有定期存款的人数亦占据到78%。这与各年度的“中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分布表”中统计的定期储蓄存款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于60%~75%之间基本吻合,说明储蓄存款仍然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资产配置的主要构成部分。
中国的基金2004年起步时在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仅为1%,受2006~2007年股市大涨的影响,基金投资的占比才达到高点,9%。但此后,受股市下跌的影响,基金投资占可投资资产的比重略有下降。不过,基金作为一个投资品种已经被广大理财者知晓并持有,在此次调查中,基金是仅次于存款的人气理财工具,51%的受访者持有基金,且约有五分之一的理财者将基金作为比重第二的投资品,仅次于保险。
中国的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此次调查中,有近半数受访对象购买了保险类产品,基本与股票持平。其中家庭持有的保险产品包括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以车险、意外险、重大疾病保险、养老保险居多,除去部分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险与投连险,绝大多数家庭购买保险的初衷是为了获得保障。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985年保险所占比重仅为0.2%,而2008年甚至超过股票占比,2009年上升到11%,但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股票投资比重下降。通过和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中国城市居民金融资产分布表”的比较分析,招商银行可以发现股票所占比重由1990年起步到2004年的5%,2007年更是一度达到了15%。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改变了过去居民金融资产持有单一的结构,使得居民金融资产更加多样化。但是,近几年股市低迷,投资者投资热情不高,股票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出现下降。此前股票作为存款之外的主流投资品地位已经被基金、理财产品这一类间接投资品种取代。
除了储蓄、股票、基金、保险等类别外,也有部分调查者涉及黄金、房地产投资、另类投资(如收藏、红酒、钻石等投资品类),随着另类投资的兴起,部分富裕居民在收藏品、私人飞机、私人船舶等领域投资需求增加。其中,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主要的居民投资形式之一。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由于房地产投资和支出金额巨大,往往需要耗费居民一生中大量的收入,成为影响居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事件之一。
理财无“术”
过去几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阴云密布”并未影响中国城市居民对理财投资的热情。此次调查显示,有88%的受访对象已有理财意识、正在或即将进行财富管理,仅仅有12%的居民认为无须理财或投资理财可有可无。这说明,自2004年理财元年到现在,10年时光催熟了中国人的理财理念,也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带到了崭新高度,产品日益丰富、机构日益完善、服务日趋熟练。
然而,财富管理进行中的中国人却始终觉得差一点—高达57%的受访对象正在理财,但并不清楚其做法是否科学。对于理财这门综合学科而言,绝不仅是了解投资、掌握经济趋势那样单纯的知识获取,也需要综合个人情况和中长期的宏观判定。掌握资产配置与理财规划专业知识并非一朝一夕练就,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推广。因此,招商银行认为,中国人的财富管理尚处于启蒙阶段,缺乏全民认知与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并没有资产配置概念,在面对“投资什么、怎么投资、投资多少”时仅仅基于本能,往往出现如下三种典型行为:
第一,从资产不贬值出发,配置大量的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投资品种。这从多数人选择的定活期存款、理财产品中窥见一斑,这直接导致中国城市居民投资效率不高,在此次接受调查的1010名受访人群中,34%的受访对象盈亏相抵甚至有所亏损;剩余62%的受访对象也仅仅是略有收益。相对于正在或即将理财的人群高达88%的比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的收益率背后的深度问题其实在于资产配置。
第二,投资理财是经朋友介绍或一时兴起,既缺乏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也缺少对自身情况的分析匹配,近八成受访对象均依赖于自己与亲朋好友的经验与建议,仅仅两成的受访对象表示在投资决策时会听取银行客户经理等专业人士的建议。
第三,这种行为虽不算普遍却很典型,将绝大部分资产投入房地产或者股票市场等某个单一市场。
招商银行认为,无论哪种行为,都可能与理财目标南辕北辙,甚至会因为配置不当而导致家庭财务崩塌。
对理财不了解、也迷茫的居民,并没有第一时间找专业人士解决问题。原因并非刚愎自用,而是沟通中的诸多顾忌。在此次调查中,尝试过与专业人士互动的受访者中,75%认为专业人士给出的理财意见有用,对自己有帮助。但多数公众对专业人士所推荐的产品仍持保留态度,不会完全将自己的财务状况真实全面的告诉理财经理。
何以有“道”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多数中国人理财的主要问题是对象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资产配置结构。
什么是资产配置?招商银行认为,资产配置就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选择资产的类别并确定其比例的过程。资产配置最终能为家庭带来持久的价值保障,向财富自由的目标更近一步。关于如何做好资产配置,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团队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三笔钱规划:
留活钱:先确定现金需求。现金类资产的规划是财富管理的第一步,它的定位并不在于增值,而是要确保流动性支付需求。“3~6个月的生活开支”以及“近一年将要发生的刚性支出(如购房、买车、生意周转等)”都是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这笔钱的需求是:流动好、保本。
保命钱:再确定保险开支。财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无后顾之忧,在充分、完善地做好了保险安排之后再考虑“钱生钱”才是稳健之道。留出这笔保障家庭的“保险备用金”是这笔钱的作用。
钱生钱:最后做投资安排。在预留好现金和保险所需的开支后,对剩余的资产构建投资组合方案。此为钱生钱部分
慧择提示:理财并不是单纯的了解投资、掌握经济趋势就可以的,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对投资根据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必须的,只有弄清楚各种投资工具的特点才能够构建合理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