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险销售误导一直存在,泛鑫事件就是最好的见证,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严重阻碍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让保险不骗人,自己不上当呢?针对这一疑问,慧择网专家给出了以下解答。
面对高收益,切莫贪小失大
“年回报8%~13%。”“已经有人拿到了第一年10%的收益回报。”泛鑫销售人员常挂嘴边的这两句话,成了他们销售强势的不二法门,几乎称得上是所向披靡。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认清自己购买的到底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
首先,可以查看销售人员的工作证件和职业资格证明。
比如,一听到泛鑫保险代理公司,里面有保险两个字,那么自己就得留个心眼,看看接下来自己买的到底是保险还是其他。因为现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公司也可以代销基金了,不是光卖保险。
其次,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泛鑫老板很聪明,除了给客户保险合同(有些还不给),还特别自制了一份理财协议,极大混淆了消费者对自己购买产品属性的认知。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得拿到合同文本,同时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不能光听销售人员介绍。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贪小便宜,或者盲目追求高收益。以前,保险销售经常会在卖保险的时候采用赠送食用油、金银币等小礼物的手段增加吸引力。如今,泛鑫的“骗术”升级,直接“加送”一份理财协议。为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目前虽已上调,但也只有年复利3.5%。就算是分红险、万能险,年收益率最多也就5%,而投连险更是不保本的浮动收益。记住一句话,想靠保险发财,没门!
投保单要自己如实填写
在泛鑫案中,发现好多客户的投保单不是自己亲自填写或签署的,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没看到过投保单。
在上海保监局今年8月2日发出的“保险要情通报”文件上,其中有一条就写明,保监部门发现保险代理人员篡改投保客户信息,包括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年收入等重要信息。比如泛鑫案中,由于将期缴保费一次性收取,造成首期保费超高(为了攫取更高的首年佣金,泛鑫首年给保险公司一般都要缴纳三五十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许多人的收入信息直接被泛鑫工作人员改得很高,以便通过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财务方面的核保要求。如此一来,不少投保人其实根本无力缴纳后期巨额保费,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又被极大拉高了。
此外,回访电话也一定要填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真实号码。保监部门发现,许多中介做的保单,投保人、被保险人的电话互相重复,甚至投保人电话与中介公司业务员电话相同,因为保险中介公司为避免被保险公司了解到客户真实电话后去电询问,从而导致客户新单因此被解约。
保险公司内控要强化
在此次泛鑫陈怡事件中,与她合作的保险公司受伤严重。这其中,除了凸显部分险企盲目追求以高渠道费用抢占市场份额的急迫心情外,还看出部分保险公司的内控极为脆弱。特别是核保、回访这两块做得还相当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部分寿险公司为追求保费规模,对经代渠道的业务品质管理流于形式。比如,客户在电话回访中明确表示自己购买的是一年期产品,并有保险合同以外利益,寿险公司仅将此作为普通问题件交还经代公司处理,并未给予应有的警惕。”这是上海保监部门8月2日通报文件中的原话,也提醒广大保险公司强化渠道的风险控制工作,否则,受伤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险企本身。
慧择提示:通过上述可以看出,躲开保险骗局,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应当格外谨慎。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保险的知识,并且切莫贪小失大,投保单要自己如实填写,切不可由他人代为填写。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到侵犯,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捍卫。
面对高收益,切莫贪小失大
“年回报8%~13%。”“已经有人拿到了第一年10%的收益回报。”泛鑫销售人员常挂嘴边的这两句话,成了他们销售强势的不二法门,几乎称得上是所向披靡。
作为消费者,一定要认清自己购买的到底是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
首先,可以查看销售人员的工作证件和职业资格证明。
比如,一听到泛鑫保险代理公司,里面有保险两个字,那么自己就得留个心眼,看看接下来自己买的到底是保险还是其他。因为现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公司也可以代销基金了,不是光卖保险。
其次,一定要留意合同说明。泛鑫老板很聪明,除了给客户保险合同(有些还不给),还特别自制了一份理财协议,极大混淆了消费者对自己购买产品属性的认知。但不管怎样,一定要记得拿到合同文本,同时仔细查看合同内容,不能光听销售人员介绍。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贪小便宜,或者盲目追求高收益。以前,保险销售经常会在卖保险的时候采用赠送食用油、金银币等小礼物的手段增加吸引力。如今,泛鑫的“骗术”升级,直接“加送”一份理财协议。为此提醒广大消费者,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目前虽已上调,但也只有年复利3.5%。就算是分红险、万能险,年收益率最多也就5%,而投连险更是不保本的浮动收益。记住一句话,想靠保险发财,没门!
投保单要自己如实填写
在泛鑫案中,发现好多客户的投保单不是自己亲自填写或签署的,有些人甚至根本就没看到过投保单。
在上海保监局今年8月2日发出的“保险要情通报”文件上,其中有一条就写明,保监部门发现保险代理人员篡改投保客户信息,包括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年收入等重要信息。比如泛鑫案中,由于将期缴保费一次性收取,造成首期保费超高(为了攫取更高的首年佣金,泛鑫首年给保险公司一般都要缴纳三五十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许多人的收入信息直接被泛鑫工作人员改得很高,以便通过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财务方面的核保要求。如此一来,不少投保人其实根本无力缴纳后期巨额保费,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又被极大拉高了。
此外,回访电话也一定要填写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真实号码。保监部门发现,许多中介做的保单,投保人、被保险人的电话互相重复,甚至投保人电话与中介公司业务员电话相同,因为保险中介公司为避免被保险公司了解到客户真实电话后去电询问,从而导致客户新单因此被解约。
保险公司内控要强化
在此次泛鑫陈怡事件中,与她合作的保险公司受伤严重。这其中,除了凸显部分险企盲目追求以高渠道费用抢占市场份额的急迫心情外,还看出部分保险公司的内控极为脆弱。特别是核保、回访这两块做得还相当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部分寿险公司为追求保费规模,对经代渠道的业务品质管理流于形式。比如,客户在电话回访中明确表示自己购买的是一年期产品,并有保险合同以外利益,寿险公司仅将此作为普通问题件交还经代公司处理,并未给予应有的警惕。”这是上海保监部门8月2日通报文件中的原话,也提醒广大保险公司强化渠道的风险控制工作,否则,受伤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险企本身。
慧择提示:通过上述可以看出,躲开保险骗局,投保人和保险公司都应当格外谨慎。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要多了解一些相关保险的知识,并且切莫贪小失大,投保单要自己如实填写,切不可由他人代为填写。如果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到侵犯,应果断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