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3月市场曝出金路集团(000510)董事长被警方控制后,A股市场另七家上市公司接连被曝卷入董事长或实际控制人被调查事件中。面对频频发生的董事、高管执业风险和巨大损失,上市公司高管有没有转移风险的渠道?
事实上,有一款早在1996年就引入国内的保险产品可以恰到好处地防范公司高管涉嫌违规,这就是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但这款保险在2002年签下A股第一张中文保单后,便石沉大海。面对董责险连年极低的投保率,外资险企虽积极推动但苦于渠道受限,内资险企则显示出聊胜于无的心态。但近日,万福生科(300268)事件发生后,以往冷门的董责险却走出冰河期,用显着增长的趋势来转变之前微乎其微的市场占有率。
对此,美亚保险特殊金融险部南区核保经理Johnson也表示,“万福生科事件以后,市场对董责险的关注度提高了很多,我们5月18日在佛山做了一期研讨会,当地的上市公司几乎都到场了,还有不少准上市公司,其中有一半的公司有意愿让我们提供报价方案,而且目前已经有成交的客户了”。
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中,购买董责险的比例不到10%,而成熟市场诸如美国,这个比例超过90%。而在国内开展董责险业务的险企大多也为外资,包括美亚、苏黎世、安联等,承保的对象大多为赴境外上市的公司。
但外资险企在推动董责险的过程中,最大掣肘依旧是渠道,其往往严重依赖于经纪公司或者银保渠道,直销队伍薄弱。一位外资险企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称,他们更愿意联合中资险企形成战略合作,借助中资险企的成熟渠道共享产品,通过共保或再保的方式来分享保费。
尽管中资险企具备渠道优势,但相对于庞大的车险市场,董责险出险困难,产生的保费实在九牛一毛,“在深圳仅有十多家公司购买了董责险,80%是上市公司,但我的数据并不完整,大客户的投保数据是放在重客户那边的”。平安财产保险深圳分公司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说。
可喜的是,去年以来在A股市场已经出现了多笔董责险的理赔案例,但主要还是因为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而被告上法庭,理赔的标的数额比较小。
对于未来发展空间无限扩充的董责险并不是高管出事就赔,需注意的是,涉案公司能否从投保险企获赔在于涉案高管是否存在故意欺诈行为。董责险主要承保公司董事和高管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遭受赔偿请求所引起的损失,但并不会为“故意欺诈”买单。
慧择提示:面对这庞大的高管人员,董责险市场庞大,但是,董责险不像我们所说的车险,这种保险出险困难,风险高,销售途径困难。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可以重新加以发掘的潜力保险险种。